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贾占波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溃疡性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UC 86例,并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80例对照。结果:治疗60天后,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肠镜下肠粘膜疗效以及肠粘膜组织学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无任何毒副作用。结论:自拟中药方对UC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结肠炎   溃疡性   中药   灌肠 
  
溃疡性结肠为(U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性疾病,不仅治愈难度大,容易复发,而且与结肠、直肠癌关系密切,被视为癌前病变之一[1]。为探讨治疗UC的有效方法,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UC,并进行对比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依据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疗效标准》,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86例,男44例,女42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37.6岁,病程1~23年,平均4年7个月;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8.3岁,病程1.2~22年,平均4年6个月。病情程度:治疗组轻度28例,中度44例,重度14例;对照组轻度26例,中度41例,重度13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药物组成  治疗组:应用自拟中药方煎剂150ml保留灌肠。中药方为白头翁50克、黄连25克、苦参50克、白芍25克、大黄15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芨30克、丹参40克、云南白药2克、乌梅30克。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2h。文火水煎2次,每次40min取汁,合并2次煎液后再浓煎至约200ml,放置沉淀后取汁150ml。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研成粉末过120目筛,加生理盐水配成0.025/ml的混悬液,每次取150ml保留灌肠。灌肠前加温至38~39℃。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直肠给药。晚睡前嘱其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Ocm,将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病变部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Ocm,左侧卧位30min。乙状结肠或以上者深约30cm,灌肠成功后,改为胸膝卧位15min,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保留4h以上。若药液很快排出,半小时再重灌1次。每晚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开始第2疗程,共用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 

1.4  观察方法  观察2组用药后腹泻、脓血便、腹痛及下坠等症状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做血常规,肝、功能检查,有不适反应者及时停药,2个疗程结束时结肠镜复查并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1.5  疗效评定  标准依据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2]。根据症状、结肠镜检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2。 

2.3  两组后肠镜下肠粘膜疗效比较  见表3。 

2.4  两组治疗后肠粘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  见表4。 

表1两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表2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表3两组治疗后肠镜下肠粘膜疗效比较 

表4两组治疗后肠粘膜病理组织疗效比较 

2.5  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血常规,肝、肾功能与治疗组相比,无明显变化,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对照组有8例出现用药后腹痛,其余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3]。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结肠、直肠粘膜与粘膜下层。该病常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UC是结肠局部的炎症、溃疡,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消肿抗炎,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4],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肠中下段血管直接进入大循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了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5],同时也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中药方治疗UC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据医药研究,白头翁、黄连、土茯苓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菌、抗渗出、抗过敏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白芍能改变大脑皮层的紊乱状态,具有解痉、镇痛、消炎和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大黄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及出血时间缩短,有利于肠道粘膜屏障的建立而控制出血;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黄柏外敷促进皮下溢血吸收,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作用,使粘膜溃烂局部蛋白凝固成胶状,以保护创面,加快粘膜修复,同时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而起止血功效,并对多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大量白芨,可使药液粘度增大,有利于药物覆盖于肠粘膜溃疡面,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良好的止血生肌目的;丹参中丹参素可透过细胞膜,清除细胞中的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能部分地保护组织中的SOD活性,稳定细胞膜通透性,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6]。丹参的活血功能,乌梅的收敛功能可使肠管痉挛得到缓解,加之云南白药的止血功能,故收效良好。 

 

[1]  王碧辉.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2):177~179. 

[2]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J]. 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45. 

[3]  李雨农. 中华肛肠病学[M]. 重庆: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461. 

[4]  陈宝坤,刘艳芳,郑爱萍. 中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5例[J]. 肛肠病杂志,2001,21(70):28. 

[5]  张林国,唐旭东. 结肠炎[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217. 

[6]  张建峰,刘继洲. 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