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为了了解心理干预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20例手术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另120例设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后病人情绪稳定,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减轻,并发症减少。结论:做好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在稳定病人情绪,减轻术后刀口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干预 手术 作用
手术是外科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段,病人可因手术成功而康复,也可因手术中发生意外而死亡。因而人们常对手术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反应,甚至有时手术对某些患者构成精神威胁,产生手术后精神障碍。手术也可作为一种刺激,影响病人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也影响手术效果,影响疾病的转归。我院对2006年7月~12月的120例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6月份在我院外科手术中的120例手术病人作对照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17~68岁。选择2006年7月~12月份的120份外科手术病人作观察组,年龄18~67岁,男66例,女54例,选择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干预措施如下。
1.2.1 术前心理干预 当病人得知自己需要手术治疗时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情绪,他们一是害怕疼痛和死亡,二是担心是否会出意外,三是担心医生的技术问题。这时应主动和病人交谈,耐心听取病人意见和要求,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存在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进行讲解。首先要对病人介绍主刀医生和麻醉医生,成功的手术病例资料等,然后向病人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及过程。讲解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时,要措辞谨慎。既要说明问题又要保证不给病人增加心理负担,还有术前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目的、用途,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告之病人手术的最佳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及应对方法,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非常了解自己的病情,对手术非常重视和负责,还可请接受过该手术的病人介绍经验增加信心,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1.2.2 术中心理干预 病人进入手术室,对手术室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容易产生孤独和恐惧心理,因此手术室一定要安静整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医务人员应和蔼亲切、关心病人,适时询问有无不适,避免喧闹和闲聊,更不能窃窃私语,以免产生误解。手术部位应严格按手术要求显露,不要随意扩大裸露面,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禁忌让病人看到其他病人痛苦的模样及听到叫喊声,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手术如果遇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等情况时,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惧和紧张的感觉。
1.2.3 术后心理干预期 当病人回到病房或从麻醉中醒来,医护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及时告之手术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让病人感到安心和满意,有助于手术后的恢复。术后常见切口疼痛,这种疼痛不仅和手术切口、镇静剂的应用等因素有关,而且与病人自身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病人注意力集中于伤口,情绪紧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等因素都可以加剧疼痛的感觉。因此,除了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外,还应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各种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减轻不必要的刺激,安慰鼓励病人以及应用暗示等方法,都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病人由于害怕疼痛和担心影响伤口愈合而不敢进行正常生活,护理人员要耐心给病人讲解正常活动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有计划地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活动,如变换体位、床上活动、下床站立、步行等,还要嘱病人早期进行深呼吸,鼓励病人咳嗽和排痰,预防各种并发症,有利早日康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的心理特点、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等。
2 结果
通过询问及观察发现,心理干预120例病人紧张恐惧情绪,疼痛程度较心理干预前明显减轻,并发症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表 两组病人情绪、疼痛、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现在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士不仅要运用医学知识去进行护理活动,更要懂得心理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针对手术病人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疏导,调整病人情绪,以舒缓各种压力,使其达到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手术病人由于紧张刺激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1]。同时,精神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睡眠进食减少、烦躁等[2]。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引起并发症。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病人实施心理干预后,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环境,减轻心理负担和疼痛,且并发症减少,保证患者的顺利康复。
【】
[1] 胡佩诚,主编.医护心[M].第1版.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1.
[2] 徐俊冕,主编.医学心理学[M].第2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