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老年预防脑卒中的精神调养
【摘要】 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卒中的发生中,情志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七情突变导致脑卒中的机理,结合中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对中老年人在预防卒中时,如何进行精神调养作以浅述。
【关键词】 中风.预防;老年病;精神调养
中医非常重视情志调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古人养生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最终都是为了“使志生”,说明精神调养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又如陈无择曰:“神静则宁,情动则乱”,说明了中风的发生与精神情志有很大关系。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诊治强调辨证现、整体观,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和社会因素,并且逐步了情志疾病学这一学科,而中风与情志的关系则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1 中老年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中老年人脑卒中病人心理变异原因有三:(1)衰老引起的脏腑虚弱,阴阳不和、七情失度。(2)各种社会因素形成心理落差,引起情志上的改变。(3)饮食、起居顾护不当,产生不良心理影响。这些原因易使中老年人情绪失调,产生烦闷抑郁、失望悲观的情绪,常常表现为抑郁、恐惧、过激等不良的心理状态[1、2] 。
2 七情突变对脑卒中的影响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失调导致卒中的机理主要是:长期情志不遂,气机失调,血行不畅,伤害五脏之神,脑神受扰或五志过极,乘虚而入,化火伤阴而动风,火越旺阴更伤而风欲动,阴越伤而火越旺,最终导致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而中风即发。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荣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气机失调,血行不畅而导致卒中的发生。《灵枢·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蒙蔽清窍,从而导致卒中的发生。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甚则昏厥卒倒。《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忧,是内心郁闷,焦虑担心、焦躁的表现。悲是内心凄苦的表现。悲与忧皆内合于肺。悲忧虽为肺所主,但均为脑神所统帅,故过于忧伤、悲哀太过必伤肺扰脑,脑神受扰而致卒中[3] 。脑主神,神以气血为本,久思伤神过度,会耗伤阴血,“思则气结”,致气滞血瘀,神失其养,而致脑髓暗耗,神明受扰[4] 。恐为肾之志,是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怯表现。脑髓是经肾精的不断转化、充满,而发挥正常功能。若大恐伤肾,肾气通于脑,终可致脑之功能失常。“恐则气下”,故恐伤人可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惊是猝然遇到异常变故而引起精神突然紧张的表现。“惊则气乱”,卒然受惊,可致心气不定,气血失和,神志受扰,即“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恐会导致形神失调而卒中发生。七情失调首先伤及所合之脏腑,在伤及相关脏腑之神时必将伤及脑神而致中风的发生。因而,人们在预防中风时,进行精神情志的调养是十分必要的。
3 精神调养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说明了五志过激对健康的威胁,所以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调养精神,避免各种情志刺激,预防卒中的发生。
3.1 淡泊宁静 “淡泊”是要淡薄对名利的追逐和对物质的渴望;“宁静”是要内心安宁,心无杂念,本着与世无争、谦恭宽容的态度为人处事。《延命金丹》言:“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念嗜欲,则心君泰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私心很重,嗜欲不止,中老年人由于脱离了以前繁忙的工作,生活突然变得空虚、乏味,更易被私欲、物欲所扰,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使清静之神受扰,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所以中老年人应广泛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下棋、读书,做到“老有所为”,充实精神生活,排解不良情绪,减少私心、欲望,就会心情舒畅,从而减少卒中的发生。
3.2 开朗乐观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阐明了精神调养与健康长寿的密切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5] 。中老年人应当注意陶冶情操,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老有所乐”,并把快乐带给周围的人,与大家共同分享,这样可以产生良性循环,始终保持精神愉快而减少卒中的发生[6] 。
3.3 淳德全道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7] 。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指出讲道德、宽厚大度,才能得以高寿。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 作,此养性之大经也”。由此可见,养生和养德是密 不可分的。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影响着其行为控制能力和对欲望追求的自我约束能力,决定着其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诚实坦率,与人为善,就会拥有内心的宽态虚静;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则有利于安定神志,使气血调和,百病无生2] 。
3.4 体用双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阐明了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的阴阳双方依存互根、相互为用、消长转化的关系。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所谓形是指整个机体,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精神意志、思维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神不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形体强壮,必然精神饱满,生理活动正常;生理活动正常、精神健旺,更能促进形体的健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书中几乎收录了古代气功导引、按摩养生的全部精要,所介绍的五脏导引法、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八段锦法、婆罗门导引法、胎息法及内丹修炼法等中华气功导引、养生修炼的奇妙方法令人们惊羡,也使众多的效仿者受益匪浅。这些传统养生法非常适合于中老年人,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适当的运动,就能达到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收到调摄精神、健身防病的功效。
总之,能做到以上几方面,方可无扰于神,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界,减少卒中发生的几率。除精神调养以外,气候、饮食等客观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也密切相关,故中老年人除了“和喜怒而安居处”之外,还要注意“顺四时而适寒暑”,做到“天人合一”,防止卒中的发生。
【】
[1]谢晓红.用中医理论识老年心理变化[J].中华中医学杂志,2005,1(1):87.
[2]李 珍,刘晓红.“情志”与中风的关系[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7):409~410.
[3]许沛虎.中医脑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55.
[4]郑缅华.因“思”致病的机理与[J].吉林中医药,2004,24(2):9~10.
[5]王玉川.中医养生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2:54.
[6]费宏静,王莉娟,王秀凤.浅谈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4,24(9):37~38.
[7]梅晓云.《道德经》论精神养生[J].甘肃中医,2001,1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