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刺手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吴秀玲 卢宝全 胡国荣 李艳辉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针刺疗法;电针;针刺补泻;康复
目前针刺对脑梗死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临床开展较多,国内针刺手法种类多样,但许多手法很难普及如贺氏针灸三通法、石氏醒脑开窍针法等。2006-06—2007-02,我们分别观察了临床常规针刺手法、电针刺激及单纯针刺不行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1例均为唐山工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电针组和单纯针刺组3组。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略)
由表1可见,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1]中脑梗死诊断标准,且为第1次发病;②经头颅CT或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证实;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40分;④年龄30~80岁,有肢体功能障碍;⑤发病时间1周以内,生命体征平稳;⑥患者发病前生活能自理;⑦牛津地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2]属部分前循环梗死;⑧对本观察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伴发严重内脏及其他疾病;②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等引起;③严重意识障碍患者;④脑梗死病程超过2周;⑤既往有其它疾病以致生活不能自理者;⑥对针刺不能耐受者;⑦语言理解有严重障碍者。
1.3 方法 3组均在脑梗死常规用药(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必要时予肝素抗凝治疗,并给予脱水、降颅压、降血糖、降血脂等对症治疗)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
1.3.1 常规针刺组 常规针刺。主穴:百会、 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配穴:半身不遂加肩骨禺、曲池(曲泽)、合谷、风市、解溪、太冲;构音障碍加金津、玉液。配穴均取患侧穴位。针具规格:0.35 mm×40 mm、0.35 mm×25 mm、0.35 mm×75 mm。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百会平刺0.5寸,采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直刺1.2寸,采用补法。太溪直刺0.5寸,采用补法;血海直刺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丰隆直刺1.2寸,采用泻法;足三里直刺1.2寸,采用补法。肩骨禺、曲池、曲泽均直刺1寸,合谷、解溪、太冲均直刺0.5寸,风市直刺1.5寸,均采用平补平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补法为进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泻法为进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平补平泻法介于二者之间。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5~6 min行针1次。治疗第1个月,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第2~3个月,每周2次。共治疗3个月。
1.3.2 电针组 电针治疗。选穴同常规针刺组。电针选用G6805-1型电针治疗仪(青岛华声仪器厂),采用低频2 Hz,百会穴选用连续波,余穴当肢体肌张力高或肌张力正常患者选用连续波,肌张力低选用疏密波。电流范围0.5~1 mA,电压2~20 V,使患者针刺过程中始终保持有针感或针感传导现象且能耐受。
1.3.3 单纯针刺组 针刺治疗。针刺穴位、进针方法、针具规格均同常规针刺组,但不行补泻手法。
1.4 观察指标 各组治疗前、治疗第1、3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分别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盲法评定。随访通过见面或电话随访进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3组BI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3组BI评分比较(略)
与电针组比较,*P<0.05;与单纯针刺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3组1个月后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与电针组及单纯针刺组治疗第3个月及随访第3个月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优于电针组和单纯针刺组。电针组与单纯针刺组治疗后第3个月及随访3个月后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优于单纯针刺组。
3 讨论
针刺手法与针刺效果密切相关,在针灸古籍中早有阐述,如《难经》提到“刺卫不伤营,刺营不伤卫”及“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金针赋》创造了三进一退的烧山火、一进三退的透天凉补泻法。针灸治病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的虚实为依据,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靳瑞认为,古代针刺手法行补法后因气血的充盛而有针下热的反应,行泻法后因邪气的减弱而有针下寒的反应,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针刺补泻手法受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神经感应为标准,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3]。临床应用最多的针刺手法来自于针灸教科书。针刺手法治疗,医生根据手下针感,包括得气感等,根据患者病证虚实予补泻手法。电针在针刺镇痛领域首先应用,临床治疗脑梗死已逐渐应用。影响电针效应有3个参数:频率、刺激量(电流或电压)以及电针波形。电针波形连续波可缓解神经肌肉的紧张状态,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以及离子的转运;疏密波能引起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从而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收缩作用。频率有低频、高频之分,有报道表明治疗中风电针频率与疗效之间无明显相关[4]。本观察选用临床应用较多的2 Hz低频刺激,刺激强度以患者始终保持有针感或针感传导现象并能耐受为度。为比较常规针刺手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本观察在以前研究基础上[5],OCSP分型选择部分前循环梗死有偏瘫的患者使入选患者基线更相近。本观察结果表明3种针刺方法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脑梗死患者BI评分,常规针刺组优于电针组,电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
【】
[1]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M/CD].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01-01[2007-02-21].
[2] 黄如训,苏镇培,黄海威,等.急性脑梗死早期OCSP分型研究[J].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4):244-247.
[3] 袁青,余瑾.论现代的针刺补泻[J].中国针灸,2007,24(4):303-305.
[4] 孙瑞卿,王贺春,王韵,等.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神经源性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应用生杂志,2002,18(2):128-131.
[5] 吴秀玲,邹倩,蔡定均,等.针刺促进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康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1):72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