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对病毒性肝炎免疫及检测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有木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免疫及检测

  中西医结合对肝炎免疫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中医辨证分型和免疫的关系,以及中药对免疫的影响两方面。这些都是宏观的初步研究,并且宏观的证和微观的免疫指标之间也不一定是平行的和相关关系,加之许多细胞免疫指标多为非特异的,影响因素较多,而如IgM,IgG等结果各家报告不尽一致,故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然而,应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中药,以发挥中医中药之所长,与西医西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方面已取得不少成就,并在不断深化。中西医结合对免疫的研究,将在免疫学的研究上开辟新的领域。目前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损伤,不是乙肝病毒(HBV)在肝细胞内繁殖所引起的直接后果,而是HBV感染后,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由于HBV的DNA掺入宿主基因组,使肝细胞膜表面表达出新抗原,而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如通过各种细胞毒的作用,而造成肝组织损伤及病情的持续。

  1  细胞免疫检测

  常用的细胞免疫检测方法有体内及体外法两种。体内法主要是皮肤试验。常用的有:①生物抗原:结核菌素,链激酶-链道酶(SKSD)抗原;②化学物质:2,4-二硝基氯苯(DNCB)③植物血凝素(PHA);④纯化灭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体外法常用玫瑰花结形成试验(RF)、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细胞集落抑制或细胞毒试验、白细胞游走抑制试验(LM1T)及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LAI)等。通过测定细胞免疫可了解机体非特异性的和对某一特定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以利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但上述方法的原理和意义尚需进一步阐明,操作过程亦需系统化和标准化。临床应用时宜选用简易、稳定和特异的方法,并应体内和体外法对比观察。

  2  体液免疫的检测

  常用的体液免疫检测如在HBV感染后,出现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1C)及免疫球蛋白的增高,并有总补体及C3下降等,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有肝特异性膜脂蛋白(LSP)及肝细胞膜抗原(LMAg)。LSP及LMAg均是自肝细胞匀浆中提取的肝细胞膜抗原,已证实它们与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膜损伤有关,并推测其可能为肝炎免疫反映的靶抗原。许多材料证明:急慢性肝炎的肝细胞损伤,均与对LSP的淋巴细胞毒作用密切相关。而细胞毒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但急性肝炎细胞毒作用持续时间短,而慢性肝炎的细胞毒作用持续时间长。因而认为:对LSP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是造成各种慢性肝炎,特别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并可能是病情持续发展,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LMAg与LSP不完全相同,主要见于HBsAg阴性的慢性肝炎,在HBsAg阴性慢活肝患者血清中可检出对LMAg的自身抗体(LMA)。LMA是针对肝细胞表面上非种属特异抗原抗体;认为它主要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还与肝损伤的持续存在和活动有关。此外,LMA尚可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而导致肝细胞破坏。目前认为与肝细胞膜相关的抗原,至少有LSP及LMAg两种。它们在肝病或肝细胞损害的免疫反应中,可能都起靶抗原的作用,而抗LSP及LMAg的出现,可作为自身免疫肝损伤的标志。

  3  中医辨证分型与免疫的关系

  中医以为实证主要取决于邪盛,而虚证则主要取决于正虚。虚证与实证患者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方面均表现不同。通过临床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证明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功能较正常人明显低下(P<0.01);血清IgG、IgA均较正常人为高,而IgM实证患者较正常增高明显,循环免疫复合物则虚证患者明显高于实证。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慢性肝炎活性玫瑰花结<25%者较多。而IgG升高者则以肝经湿热型为多。认为正虚患者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故中医虚证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普遍低下,故中医虚证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存在着联系。肝炎血热证者,C1C阳性者多被认为系C1C引起Ⅲ型变态反应对肝脏及肝外组织损伤之故。因此应消除C1C改变机体免疫状态。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辨证属血分蕴热而采用白茅根、丹皮、丹参等凉血药物为主方进行辨证论治,已证实对消除C1C有较好效果。

  4  对免疫作用有影响的中药及治则

  在中草药及治则(如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清热解毒等)对免疫的影响。国内做了大量工作,从实验室到临床均进行了许多研究,证明中草药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的可激发免疫反应,而有的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

  4.1  增强免疫反应一般认为提高免疫功能主要采取扶正培本的治法,如益气健脾、滋阴补肾、补益气血等原则。可通过调理脏腑、补益气血、助阳补肾而改善免疫功能。并可作用于核酸和cAMP,从而调节全身免疫功能。近年研究许多补气药、滋阴药及活血化淤药如黄芪、党参、人参、五味子、沙参、首乌、生地、枸杞子、女贞子等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而以灵芝、黄芪、及党参配成合剂功效较佳。许多醣类植物如香菇、蘑菇等菌类多醣亦有此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多用益气健脾药。实验证明:党参、黄芪、人参、黄精、鹿茸、灵芝等药有增强T细胞比值的作用。桑寄生、地丁、云芝、猪苓、淫羊藿、当归、首乌、阿胶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可用于慢性肝炎正气虚损及T细胞水平低下者。另外,益气健脾和补肾助阳药如肉桂、仙茅、菟丝子、黄精、黄芪均可促进抗体生成。人参中的蛋白合成促进因子可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使IgM升高。参三七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反应的作用。上述药物在临床上可采用辨病与辨证结合,应用于慢性肝炎脾肾阴虚及细胞功能低下的患者。

  4.2  抑制免疫反应的中草药活血化淤及部分清热解毒药其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黄芩有抗过敏及抑制主动及被动过敏反应的作用;丹皮、桔皮、麻黄提取物能抑制补体的活性;桃仁、当归提取物可抑制抗体的产生;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可抑制体液免疫反应;鸡血藤、山花、丹参对已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或消除作用;丹参、三七、郁金可清除血中过剩抗原防止免疫复合物的产生;益母草、穿山甲、水蛭、虻虫等实验证明有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致的病理损害。上述药物对体液免疫反应亢进引起的慢性肝损害及肝外损害均可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