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燥与气象医学研究探析
作者:丁建中, 张六通, 邱幸凡
【关键词】 外燥
摘要:六淫燥邪及外燥的零散且研究进展甚微。从外燥与季节、气候并结合气象医学研究进展,提出对外燥的研究应包括:重视对外燥与气象医学理献的收集整理,探索建立外燥病邪的季节、“温度湿度”量化指标的动物模型,以阐析外燥致病机理。
关键词:外燥; 气象医学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Outerdry in Weather Medicine
Abstract:The docum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about the dry and the outerdry were rare.The outerdry of the season and weather and geography were reviwed primarily in the article.The suggestion for the dry(outerdry)should consist to arrange and collect of the documents,establish the animal quantitative model about the season,temperature and moisture,and study the mechanisms of the model.
Key words:Outerdry; Weather medicine
近年来从气象因素、生物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等综合研究六淫风、寒、湿、火(热)等病邪,结果显示确有其物质基础并取得一定进展,有的已达分子水平[1]。燥邪致病,《内经》罕有记载,但自喻嘉言著《医门法津・秋燥论》后,秋伤于燥才渐被公认。燥邪分内燥、外燥,内燥不为六淫之燥气所感。本文对外燥与季节气候、并结合现代气象医学研究等提出燥邪现代研究之寓意。
1 外燥与季节、气候
《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七篇论及界气候变化可作为致病因素,甲子说、子午流注说、五运推导说、六气演变论等,意在探讨气象气候以及时间变化与医学的关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实际上把天地之间的四时六气,与人体内部的五脏活动联成一体,外则四时六气之变化,内则阴阳气血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动中变化以致产生四时六气以养万物;内在的阴阳营卫气血运行,五十度而复大会,动之不己。“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己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运气学说强调四时六气的恒动性,如太过或与之不及乃疾生之根[2]。古代的气候学知识曾领先世界,《吕氏春秋・十二纪》之时的《孟秋纪》中写道:“行之令,而凉风至,三旬。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所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水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这一段首先记载了这个月(即秋季第一月)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凉风至”,如行夏令,即维持夏季炎热多雨的气候,就会蚊蝇孳生,疟疾蔓延……。古有风、热、暑、湿、燥、寒“六气分治”之说[3]。以五运而言,四运金“在天为燥”,《素问・天元纪大论》为年中白露至立冬;以六气而言,“阳明司天,其化以燥”,(《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从秋分至小雪,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一交秋分,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是以无草不黄,无木不凋,人身应之,燥病生焉。凡有身热咳嗽、内烦口干一切百病,无不起于干燥”。(《医学传灯・卷上》)“雾露数起,杀气时来,草木不生苍干,金乃有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气治之,燥之分也,燥热在上……万物穷燥”。(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卷之三)汉、唐时代,困于《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未提及燥气为病,直至金元,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一条“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明・李杲指出,燥有内、外之分而逐引重视。清・喻嘉言著《医门法津》“秋燥”专论,更直言相谏”:“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畅茂。秋月天气肃而燥胜,斯草木黄落。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温,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奈何《内经》病机一十九条,独遗燥气。他凡秋伤于燥,皆谓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昌特正之”(《医门法津・秋燥论》)。以此确立秋燥病名。一般而言,若燥气肃杀过盛,其表现以寒凉为主;燥气不及,则从火化,即常令虽已进秋凉季节但仍炎热不退,常喻此为“秋阳以曝”。“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在喻氏影响下,吴鞠通则明列秋燥为九种温病之一。然四方四隅均可生燥气,深秋气温骤降之凉未必就较初冬气温上升之风寒为暖,北方深秋之燥也远较南方初冬之寒凉;西北燥证遍见于四时,非独秋有,且多以凉燥为主,此情尤与东南方有异,“干旱则燥气胜,干热、干冷则燥气亦胜”。《医原》均指出燥邪的特点和形成与岁运及时令有关。
2 气象医学研究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也随着季节发生显著的变化,是形成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气候学中把太阳辐射、下垫面和大气环流作为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三个重要因子。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源,下垫面则是能量接收、贮藏、转化的主要场所。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显著地影响到各地的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大气成分的影响日益加大而成为第四个重要因子,又是社会系统之气候系统的一个联络点。按热量和水分状况的综合反应将气候类型分为9个气候带。中国秋温与春温的差别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此线以北(除沿海外)及西北地区一般春温高于秋温,原因是在秋季由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代替了湿润温暖的夏季风,因为空气干燥、地面散热较强,故气温迅速降低。以华北地区为例,9、10月夏季风急剧南撤和冬季风的迅速到来,许多情况下,秋季出现时间的迟早与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迟早有关,正所谓“一阵秋风一阵寒”。干燥空气造成毛发干燥和黏膜弹性降低、干裂,纤毛运动减少,黏膜分泌减少,血流减慢,吸进的空气变热,凉肃空气则使毛细血管收缩,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流感病毒随湿度与风速的减低而数量增加;空气中阳离子过多时,特别是CO2分子(浓度达104~105个离子/cm3・s)可降低纤毛运动,减少黏液的转运而致,咽干、头痛;皮肤pH通常是4~6,若气象因素改变皮肤pH值,常利于传染病病原通过皮肤对人体的感染;空气温度、湿度影响黏膜的干燥程度(特别是鼻黏膜),其黏膜分泌减少,抗体含量降低,易于传播疾病。高令山等报道127例外感者中燥咳15例,常见于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特别是晚秋之时,成人和儿童哮喘发作厉害,似乎对风冷敏感。更见“老慢支”和秋燥皮肤瘙痒,提示秋季咳喘常伴感染和过敏之双重病因。值得注意的是,肺并非单纯的呼吸器官,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朝百脉)、协助水液代谢(通调水道)及一套复杂的免疫防御功能(卫外)。正常成人每天约吸入空气2 000 L,因此最容易遭遇到环境空气中有害因子如微生物、尘埃、毒性气体之侵袭。气溶胶颗粒是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包括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与载体,小于5 μm的颗粒可进入周围气道,由于气流减慢并形成层流,颗粒因重力沉降作用而沉积于气道黏膜表面的颗粒,可借助黏膜纤毛系统排出。支气管黏膜中的黏液纤毛机械防御、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是人体抵抗致病因素(因子)侵袭的主要屏障。实验证实肺气虚患者或动物鼻分泌物、唾液、气管灌洗中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局部屏障功能受损,是卫外不固、反复上感的主要原因。采用五季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与月平均降水量三项指标对1986~1991年呼和浩特四季气候的研究结果显示,长夏主湿之论点符合当地情况,但却冬季最“燥”,春季次之,秋季更次之[4]。有学者调查227名进入新疆沙漠腹地(彩南油田和火烧山油田)工作的石油工人的健康状况。据火烧山气象站资料,上述地区7月份平均气温25.7℃,最高气温36.9℃,月最小相对湿度11%,月定时最大风速10 m/s;该地域年干燥日数(相对湿度30%者)60~100 d,年干热日(日最高气温35℃,对应日平均湿度30%者)10~27 d。采用临床症状、生理机能、生化代谢、心理行为、精神情绪和作业能力等综合指标,观测在酷热、干燥、风沙、以及空旷与寂寞等环境下作业的石油工人所出现的不适症状,并将31个燥症状按部位及脏腑属性分为口、鼻、目、肤、二阴、肺等12类,再依其特性分为脾胃类、胸肾类、五官类和肤阴类。结果显示,沙漠燥证不仅是人体对热环境的病理反应,还涉及到多系统多脏器生理和病理变化,并与心理、精神障碍有关[5]。阴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阴津的耗伤必然会导致组织细胞的功能受损,甚至形态结构的改变,之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有学者提出急性伤阴过程可分为早期肺胃津伤和晚期肝肾阴伤,结合临床上急性伤阴之证多伴有血清离子紊乱,设想肺胃津伤阶段可能主要是以细胞外液损伤为主,肝肾阴伤阶段主要是以细胞内外液共同损伤为特征[6]。
3 外燥与气象医学研究展望
后世论燥,或述其象,或述其性,其文又散在于少数名家精选病案之中,相比风、寒、湿等病证的研究深度而言更显不足。至今未见对外燥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及温燥与凉燥的“温度湿度空间”量化研究报道。建议对外燥的研究应包括:3.1 重视对外燥(邪)与气象医学理献的收集与整理。应组织一定规模的协作力量,系统收集历代名家对燥邪的论述并进行理论研究,这项基础性工作将丰富六淫燥邪的学术内内涵。3.2 深入开展对外燥与气象医学在病机病证中的研究。临床温燥、凉燥之证尚不少见,但由于病例各异且医家对此感悟不均,尤其是近年来缺乏有组织的对燥邪的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与临床经验之交流,使散在的研究或经验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阐析和规范的治则。应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外燥病邪的季节、温度、湿度等量化研究的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从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对燥邪之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为释析其病因病机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
[1] 张六通,梅家俊,黄志红,等.外湿致病机理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8):496.
[2] 夏桂成.略论运气学说基本精神及与妇产科学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5.
[3] 张启明.五脏应四时四方的气候变化证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67.
[4] 王 鼎,刘忠庶,王玉亭,等.从呼和浩特气候变化论“四时五行”[J].内蒙古中医药,1994,13(2):34.
[5] 周铭心,陶培永.沙漠燥证初探[J].中医杂志,1997,38(8):493.
[6] 仝小林,王 君,李 宁,等.增液汤对急性伤阴动物模型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