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盲患者的心理特征与七情致病
【摘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暴盲是常见的一组视网膜疾病,其病因病机中情志因素为致病的重要原因。在暴盲的心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心七情致病说对暴盲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暴盲的病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中医对策。
【关键词】 暴盲; 心理; 七情
暴盲是一中医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是指双眼外观正常,猝然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组眼病。因为古代缺少检查手段无法看到眼底病变情况而把视力骤降这一病人主诉症状归为一类疾病,统称为“暴盲”,主要包括了西医的视神经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疾病。暴盲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急,病程长,往往又夹杂着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全身性慢性疾病,预后差。中医认为其属于内障眼病,由七情、痰淤、饮食不节、劳倦等引起。其中情志因素是一重要因素。《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曰:“内障之病皆因七情所伤。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过惊伤胆,脏腑内损,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可见其病因病机中情志因素为致病的重要原因,而现代医学原来着重研究其生理机制。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致病作用,认识到疾病的发病、转归和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中医心理学七情致病学说角度分析暴盲患者的心理情绪特征,以进一步探讨其病理机制。
1 心理特征
在临床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的不良情绪:紧张、焦虑、恐惧、愤怒、抑郁、自卑、孤独,实际上在暴盲的发病、治疗及转归过程中这几种情绪往往并存,或有所侧重,诱发暴盲的发生,影响其治疗和预后。在发病前常有心情不畅或暴怒或重要生活事件发生。病程中病人表现为紧张烦躁,易激惹,恐惧不安,或过分担心,忧心重重,害怕失明造成生活不便,给子女带来负担成为累赘,而有内疚感自卑感,进一步导致长期闷闷不乐,失去价值感,越来越内向,孤独,自我封闭。
2 相关因素分析
2.1 原有疾病因素年龄较大,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且治疗效果不佳,现又发生视网膜病变并发症,视力下降更使生活质量下降,情绪更不稳定,焦虑烦躁易怒,或悲观抑郁,对未来生活较为消极。
2.2 视力下降因素担心失明带来恐惧自卑等负性情绪。暴盲病人多有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且多病程漫长,预后较差,患者常抑郁悲观,或急躁易怒,即因病致郁。
2.3 原有人格特征倾向大致分为两类:A型人格及D型人格。A型人格研究较多,主要特点是个性强,急躁,易冲动,好胜心强,有强烈时间紧迫感,有过分抱负竞争和敌意。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因子”,国内研究刚刚起步,归纳为消极情感和社交压抑两个特征,经常体验到忧郁、沮丧、愤闷、忧虑等负性情绪,且在社会交往方面压抑自己情感表达,如经常为一些琐事而小题大做,烦躁、担忧、恼怒等;与人交往时常常感到很拘谨,烦躁不安、沉默寡言[1]。临床中我们发现这两种人格特征较为常见,不能说这两种人格特征是暴盲的危险因素,但发现其与上述不良情绪相关。
2.4 社会因素很多老人近期内丧偶,或子女下岗离婚,问题等生活事件,不能正确面对,在应激事件面前采取回避退缩的应对方式造成抑郁,郁而成病。
上述暴盲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可与病理性七情相对应,可从七情致病说角度进一步认识暴盲的病理机制。下面从七情的定义、七情的致病机理、七情与暴盲的关系以及相应的中医对策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3 七情的定义
七情致病论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中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有人给七情下过定义,认为喜是个体脏腑气血功能协调,且愿望实现、紧张解除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及行为变化;怒为个体气血上逆不畅及愿望受阻而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及相应的表情行为与生理变化;忧为对所面临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及身体状况不佳、担心时,以心情低沉为特点的复合情绪状态,具有兴趣丧失、性欲低下及自我感觉差等特征;思是指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及个体肝脾气郁功能低下时产生的担忧焦虑的心情,是一种思虑不安的复合情绪状态;悲为个体对所热爱的人或物丧失与所追求盼望破灭及脏腑精气亏虚时,对哀痛情绪的体验;恐可定义为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及脏腑气血大虚时产生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惊系指突然遭受意料之外事件尤其心神欠稳,脏腑机能失调复遇异物异声而产生的伴有紧张惊骇的情绪体验。可以看出中医学侧重机体脏腑气血状况对情绪的影响,是从临床角度对情绪的把握[2]。实际上,七情可以分为正常七情和病理性七情,而中医学更多关注的是后者,研究这种负面情绪的负面效应,这里七情更多的是指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致病因子。
4 七情的致病机理
七情致病机理可以从七情与脏腑的相互关系中加以阐述。七情与脏腑两者存在着对应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一方面正常的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反映脏腑功能;另一方面脏腑调节情志,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常也会表现相应的情志改变。正常七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但有一个度,必须在脏腑的调节范围之内,一旦七情太过、过激,超出了脏腑的调节范围,即可转变为病理性七情,损伤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而引发各种心理或心身疾病,称为“七情内伤”,即喜则气缓,喜伤心,怒则气上,怒伤肝,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可以认为七情是人类通过对外界因素刺激及机体内环境变化的体验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反应状态,若有过于强烈的社会事件、个体重大变化,当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时,会引起过强的正性和负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使脏腑功能紊乱,可伴有机体持续应激反应, 产生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症状[3]。情志失调可成为某些疾病的直接发病原因或诱因,也可导致其加重或复发,影响效果,七情与疾病可谓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互为因果。
5 七情与暴盲的关系
在“七情”中以忧郁、愤怒、悲哀对暴盲的危害为甚,《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暴盲“病于阳伤者,缘忿怒暴悖……病于阴伤者,多色欲悲伤,思竭哭泣太频之故……”,《审视瑶函·暴盲症》又添加了一点“伤于神者,因思虑太过,用心罔极,忧伤至甚……”。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滞血郁,血行不畅,淤滞脉内,淤久则脉络破损而出血。忿怒暴悖,气机逆乱,气血上壅,血络淤阻,眼底可见血管闭塞、变细及白鞘。忧愁思虑太过或时间过长可导致脾失健运。脾不健运,不能将精微物质升运于目,致水湿停滞,上泛于目,可见眼底之水肿、渗出及增殖性改变。悲哀耗伤肺气,气虚则目失温养可导致目中津液干竭,使目外润泽之水及目内充养之液不足,视物不明。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借助心理测量学知识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认识了情绪与眼病的关系,如已证明青光眼是一身心疾病,具有特定的A型人格特征,存在心理情绪异常。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暴盲患者同样存在不少心理问题,但因为其病种多,病情复杂,还缺乏量化的实证研究,如使用心测量中的量表来测量暴盲的心理及分析不同证型与心理特征的相关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 中医对策
我们研究暴盲的心理状况,除了阐明其病因病理机制外,更要用于指导临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防暴盲的发生,所谓“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所以平时要注意调养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情绪平稳则五脏调和,气机调畅,使气血精津上承于目,以预防暴盲的发生,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是临床用药。七情内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故临床上用解郁结合疏肝、清肝、活血、健脾、益阴等治疗暴盲往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三是心理治疗:中医的情志疗法主要包括言语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疗法、情志相胜法,其他还包括各种松弛疗法、疗法、运动疗法等。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心身同治,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 积极治疗暴盲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原发病,以避免因病产生的不良情志刺激,如抑郁、焦虑,而这些负面情绪反过来会加重原有疾病。另一方面, 应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加强社会支持,与患者家属一起帮助患者消除这些不良情绪,改变错误认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患者气机通畅, 脏腑调和,有利于康复。
【】
[1] 于肖楠,张建新. D型人格量表(DS14)在两所大学样本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2006,20(5):313.
[2] 乔明琦,张惠云,韩秀珍,等.七情定义新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1):12.
[3] 韩丽萍,刘 实. 七情致病心理社会因素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 ,11(10)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