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浅析
作者:邝海沙 郑令仪 冯海兵 曹蔚玮
【摘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2004年举办了我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班,做到精心策划与安排;精选教学名师和内容;课件精湛、教学互动;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术视野;综合评价教学效果、资源共享等,初步达到拓宽学员学术视野和科研思路,启迪创新思维的效果。
【关键词】 肿瘤学 研究生 课程
我国自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25年来,研究生教育十分迅速,已经培养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超过100万,目前在校研究生也超过了100万[1],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大国”,但不是质量强国[2]。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创新计划的部分项目[3]。
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子项目,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新形势下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研究生课程的现状。我中心于2004年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全国首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班”(以下简称精品课程)。生源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医学院校、研究机构的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和高校青年教师。
此次精品课程虽然授课时间短;内容多,覆盖整个肿瘤学领域;听课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水平参差不齐,但取得了拓宽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又达到了资源共享,促进各单位间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精品课程的效益。
1 精心策划与安排
学校和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在接受任务后,校长亲自过问,研究生院协同肿瘤防治中心共同策划,并组成以中心主管领导为组长,肿瘤学各领域的专家、研究生管理部门、中心各行政后勤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领导和筹划课程工作。专家们对讲座专题进行反复论证,选择了“肿瘤学发展及遗传易感性研究”、“信号传导与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的生物”、“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抗癌药物发展策略”等肿瘤学各研究领域共22个专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对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实验室和手术室的现场参观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和教学评估,做了严密的安排。
精品课程领导小组拟订学员对象为高等院校和肿瘤研究院所的在读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高校青年教师及肿瘤研究院所年轻研究人员,规模约80名学员,分配了各校参加者的名额。用信函及方式向全国各高校及肿瘤、肿瘤研究所发出举办“第一届肿瘤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的通知及报名表,介绍了精品课程的办学方针、目标、课程设置和任课教授的情况。报名表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用信函寄我中心。精品课程领导小组对学员申请进行认真审查核定,确定录取名单,并发出录取通知书。在招生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络、信函进行广泛宣传,各校反响强烈,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本次精品课程正式学员80名,登记旁听学员40多名,还有院内、院外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及教授旁听了多个专题,有的专题上课人数达到250多人。学员来自全国11个省份,分布在16所高校、9个科研机构及医院。专家的选题,对学员认真挑选,是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基础。
2 精选教学名师与内容
本次精品课程,是以“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肿瘤学》为基本教材。该书已于2004年入选为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该教材内容新颖,实效性强,大部分篇幅涉及肿瘤学最活跃、最前沿、也是研究课题最集中的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授课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肿瘤表观遗传学、生物节律与肿瘤时间化疗等。共设计了22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名教授主讲。
我们邀请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的名家。他们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及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学知名教授、专家。邀请的授课教师中有《肿瘤学》教材的主编和编委,也有其他肿瘤学专著的主编和编委。既有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有正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肿瘤学研究领域的中青年骨干。他们不仅了解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存在问题,而且对研究生需求也有着切身的体会。
由于22个专题都是肿瘤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再加上全国肿瘤学的名家聚集共同探讨,不断深化,使学生的研究思路得到启发,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是保证精品课程质量的关键。
3 课件精湛,教学互动
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既有高水平的课堂讲座,又有先进实验室(我中心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手术室和病房的参观。每个肿瘤学专题讲座的教师都为精品课程精心备课,每一个课件都制作精湛,堪称课件精品。每个专题的教师结合研究生的需求,主要讲本专题前沿动态及科研思路,以及他们尚未发表的最新成果。内容既涵盖了本专题丰富的基本知识,更具有顶级学术水平,所涉及和讨论的专题都是深层次的。22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肿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在专题讲座中充分利用电化、电视教学等化手段。课件图文并茂,实验步骤和机制研究用动画演示。专题讲座结束后,安排一定时间讨论,创造教师学员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讨论,将问题不断深化和扩展,通过讨论激发师生积极思维。课堂讨论活跃而热烈,教师总是谆谆善诱地参加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很高。学员们在精品课程学习中接触到肿瘤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从而开阔了学术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在肿瘤学方面今后的探索与研究目标,同时被精品课程教师才思敏捷的学术思维所启迪。
4 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术视野
精品课程授课期间,我们组织学员参观我中心肿瘤内、外科病房,手术室,还安排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实验研究部实验室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课程班为契机拓展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学术地位的传播途径。肿瘤医院有着雄厚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在华南地区特别是鼻咽癌研究上有着突出成就。用课余时间组织参观医院大楼具有先进设备的手术室、供应室、图书馆;参观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理念的实验研究部;技术领先的干细胞移植中心及宾馆式的病房。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感观。在讲课之余,外单位授课老师希望在科研课题上与医院协作,医院也抓住机遇,及时安排他们与医院相关的专家见面,促进医院与兄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精品课程班不仅为学员们,同时也为我院职工创造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去聆听专家的最新成果报告。职工们都珍惜这次机会,尽可能挤出时间去多听一堂课。精品课程在职工中掀起了一股再学习的热潮,同时这股热潮又感染和激励了学员们的学习。这次精品课程为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与切磋机会。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讲授与研讨互动,是保证精品课程收效的重要方法。
5 综合评价,资源共享
学家威廉姆斯曾经说过,应给予教学工作所有的评价和教学成绩一样重视。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最直接的内心体会,是最客观的感受,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督[4]。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应用,有助于教育者肯定成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培养质量[5]。所以在本精品课程结束前,对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征求讲课专家意见,组织学员进行结业,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让学员概要书写学习体会、收获和对精品课程的建议等,从中了解本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专家对学员总的评价是虽然学员学历和工作经历不同,但学习的态度和刻苦精神可佳,学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结业考试学员成绩优良,考试最低得分80分,最高得分94分,平均88.3分。85分以上学生71人,占学生的89.9%。我们还对本课程专题设计、讲授内容、讲授技巧和教学效果等11个指标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79份,见表1。除难点讲透、重点讲够的一般率达13.9%以外,其他10个指标一般率从0到6.3%,也就是说本精品课程从专题设计、内容新颖、学科前沿等指标认为优良的学员达95.7%。
另外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让学员对22位讲授专家的讲授内容、技巧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今后专家的遴选提供可靠依据和客观标准。问卷调查以优、良、一般为考核标准。仅一位教师被88.6%的学员评价为优、良以外,其余21名教师被96%的学员评价为优、良;其中更有3名教师被100%的学员评价为优、良。
根据学员书面的收获,被调查学员一致认为:精品课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时效性强、起点高、讲演精湛;课件制作精彩生动,感染力强;专题授课专家层次高,名师云集,其研究领域和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领先的。通过综合评价显示,本次精品课程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拓展视野和启迪创新思维的预期效果。该精品课程是目前肿瘤学教学方面的一个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特别适合今后博士生肿瘤学课的教学。
课程结束后,我中心还建立了与学员加强沟通的机制,互通信息,定时收集他们参加精品课程对其从事研究工作影响的反馈信息[6]。从学员反馈信息得知,精品课程对研究生学位,从选题到研究思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
总结这次精品课程经验的同时,我们认为还有以下问题有待完善和解决。课程时间安排太紧,有时一个单元要安排两个专题,教师无法充分展示所讲内容;与学员交流和讨论更显时间不足,学员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招收学员时只凭书面材料的审查,使少数一年级的硕士生被招收进来,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经验少、起点不高,所以在学习上有些吃力;由于参加专题授课教师在本单位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停留在课程班上,因而教师间的座谈和学术上的相互交流难以收到令人满意效果,学员想与教师探讨一些问题也较难实现。
【】
[1] 陈至立.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1-5.
[2] 张淑林, 裴旭, 陈伟. 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问题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6:9-14.
[3] 吴启迪.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4年工作及2005年工作思路的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 6:1-8.
[4] 郅瑶. 学生评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医学教育,2004,3:52-54.
[5] 黄红林, 廖瑞芳, 高治平, 等.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J]. 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118-120.
[6] 高鸿雁, 王云贵. 公卫硕士(MPH)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2006, 14(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