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繁殖期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的可能性,降低细菌内毒素的释放量,改善临床感染症状。方法:采用微生物井式扩散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藤黄八叠球菌作菌悬液,氨苄西林、红霉素标准品为模型药物,测定两者合用后的抑菌圈。结果:两种抗生素联用后的抑菌圈与氨苄西林单用的抑菌圈相当(P>0.05)。结论: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并不降低繁殖期杀菌剂的杀菌效能,联用时应以同时合用或杀菌剂后使用抑菌剂为宜。
【关键词】 氨苄西林,红霉素,抑菌圈,藤黄八叠球菌
繁殖期杀菌剂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会引起内毒素大量释放,导致临床症状加剧[1]。繁殖期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历来被认为是抗生素的不合理用药[2],原因是抑菌剂抑制细菌的生长无法使繁殖期杀菌剂起到杀菌作用,从而使联用失去意义。繁殖期杀菌剂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发挥抗菌作用时与细胞外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细胞壁合成受阻,最后细菌破裂死亡。抑菌剂主要是大环内酯类,其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致细菌死亡。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实验研究证明繁殖期杀菌剂和抑菌剂联用不合理。
1 材料
氨苄西林标准品(甘肃省药品检验所,410?9402),红霉素标准品(甘肃省药品检验所,130307?2001 14),10 μL微量进样器(上海医用激光仪器厂),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医疗器械七厂),藤黄八叠球菌(甘肃省药品检验所,28001)。
2 方法
2.1 Ⅱ号培养基及灭菌缓冲液(pH=6.8)的制备[3]
2.2 菌悬液的制备[4]
取已分离出的单个菌落接种于试管斜面上,在30 ℃恒温箱培养24 h。取上述菌种,分别接种于2个扁瓶斜面上,置30 ℃恒温箱培养,一斜面培养24 h(代表生长期相同组);另一斜面分别间隔6 h接种2次培养至24 h(代表生长期不同组);各用100 mL灭菌缓冲液将已培养好的斜面菌苔洗下,备用。
2.3 菌碟的制备[4]
将Ⅱ号培养基适量加热融化后,冷至50 ℃左右,在无菌条件下加入细菌悬液适量(1%,菌悬液体积×100/培养基体积%),摇匀后趁热吸取18 mL注入水平台上的玻璃培养皿(Ф=9 cm)中,待冷凝后用角膜环钻(Ф=3 mm)在同一圆周上打若干个孔, 孔距适当, 倒置备用。
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标准品适量,用灭菌水溶解制备贮备液(100 μg/mL),取贮备液适量用水稀释至红霉素为2 μg/mL、
4 μg/mL;氨苄西林为0.5 μg/mL、1.0 μg/mL浓度备用。取4 μg/mL 红霉素、1.0 μg/mL 氨苄西林各1 mL混合使红霉素的浓度为2 μg/mL,氨苄西林的浓度为0.5 μg/mL(混合液)。
2.5 实验方法[5]
无菌条件下在菌碟孔中分别点样,点样量为10 μL,平行实验菌碟为6 个,置恒温箱中(30 ℃)培养16~18 h后取出,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2.5.1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对生长期相同细菌的影响 依“2.2”、“2.3”制备两种细菌悬液和菌碟,每碟打四个孔,分别注入10 μL灭菌水、2 μg/mL 红霉素、0.5 μg/mL氨苄西林及混合液,依“2.5”法试验。
2.5.2 不同浓度红霉素对氨苄西林杀菌效果的影响 依“2.3” 、“2.4”制备两种细菌悬液和菌碟,每碟打六个孔,适当稀释使含氨苄西林均为0.5 μg/mL,红霉素分别0.5、1.0、1.5、2.0 μg/mL,依“2.5”法试验。
2.5.3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方式对氨苄西林杀菌效果的影响 依“2.2”、“2.3”制备两种细菌悬液和菌碟,每碟打六个孔,从1~6依次编号,分别注入10 μL灭菌水、2 μg/mL 红霉素、0.5 μg/mL氨苄西林、混合液、0.5 μg/mL氨苄西林、2 μg/mL 红霉素,置恒温箱中(30 ℃)培养6 h后,在5、6号孔中分别再注入10 μL 2 μg/mL 红霉素、0.5 μg/mL氨苄西林后,继续培养至16~18 h后取出,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直径。
2.5.4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对放置不同时间细菌悬液的影响 将细菌悬液分别在4 ℃冰箱中放置0 d、3 d、7 d后,分别依“2.5.3”法试验。
3 结果
3.1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对生长期相同细菌的影响
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繁殖期杀菌剂氨苄西林与生长期抑菌剂红霉素混合溶液的抑菌圈与氨苄西林单独使用时的抑菌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两者联用不论在细菌生长期是否一致都与单独使用的杀菌效力相当。表1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单用、联用后的抑菌圈直径(略)
3.2 不同浓度红霉素对氨苄西林杀菌效果的影响
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合用不同浓度的红霉素对氨苄西林的杀菌效果影响不同,浓度小于1 μg/mL时,抑菌圈略大,浓度大于1μg/mL时,抑菌圈相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5,P>0.05)。表2 不同浓度红霉素与氨苄西林联用的抑菌圈直径(略)
3.3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方式对氨苄西林杀菌效果的影响
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红霉素与氨苄西林的合用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同时合用或先用氨苄西林后用红霉素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但是若先用红霉素后用氨苄西林则效果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P<0.001)。表3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不同联用方式的抑药圈直径(略)注:*表示与0.5 μg/mL氨苄西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3.4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联用对放置不同时间细菌悬液的影响
由表4可知,细菌悬液放置7 d对实验结果(统计结论)几无影响且细菌生长期相同与否对实验结果也无影响,但7d时t值(4.27、3.28)小于3d时t值(9.78、6.5),故细菌悬液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 d。表4 氨苄西林与红霉素放置不同时间的抑菌圈直径(略)注:*表示与0.5 μg/mL氨苄西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4 讨论
以往认为,繁殖期杀菌剂和生长期抑菌剂不能联用,但本文体外实验研究结果与传统理论的结论相反,其作用机制及临床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感染的情况复杂,细菌往往不处在同一生长状态,繁殖期杀菌剂可以杀灭繁殖期的细菌,抑菌剂可以抑制生长期细菌的繁殖,并且联合应用可降低细菌内毒素的释放量, 改善临床症状,从而达到良好的目的。考虑到联用方式对杀菌效果有影响,一旦联用应以同时合用或先使用杀菌剂后使用抑菌剂为宜。
【】
[1]徐能武, 袁建成, 肖光夏, 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内毒素对其疗效的影响[J].抗生素杂志, 2000, 25(2): 112?116.
[2]李 端. 药[M].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99?3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S].2000版. 北京: 化学出版社, 2000: 附录 ⅪP82?86.
[4]陈 刚. 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实践[M].第1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8: 168?170, 469?470.
[5]盛 杰. 微生物法测定血清中氨苄青霉素的浓度[J].中国药学杂志, 1992, 12(2):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