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低体重婴儿的护理
【摘要】 早产低体重婴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护理难度大,问题多,病死率高。通过对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收治的129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认为实行特别护理、保暖、营养及喂养、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出院指导等,是精心护理好早产低体重婴儿,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关键。
【关键词】 早产低体重婴儿;护理;病情观察
早产低体重婴儿(早低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体重<2 500 g,身长<47 cm活产婴[1]。此类婴儿各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生活能力低下,病死率高,需加强特别护理,我科3年来收治129例早低儿,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29例均为我院儿科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的住院早低儿,治愈122例,自动出院放弃的7例,122例中男70例,女52例,胎龄30周~36周,其中双胎10例,出生时体重最重2 250 g,最轻1 100 g,产后窒息32例,50例有不同程度的硬肿,住院8 d~30 d,平均22 d,出院时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 护理
2.1 实行特别护理
常规体温监护,选择适当的保温方法。
2.1.1 皮肤接触取暖
如果患儿一般情况下,我们均采用皮肤接触取暖,教会母亲使用皮肤接触取暖方法。
2.1.2 辐射台保暖
早产低体重儿娩出后应在有辐射灯源的保温操作台上护理,出生后应立即擦干全身,用预热好的温暖柔软的衣被包裹,包被外用热水袋保温,水温不超过50℃,应1 h~2 h换水1次,以保持温度恒定,使用中应注意防止烫伤,室温保持在24℃~27℃,相对温度55%~65%。
2.1.3 暖箱保暖
早低儿体重低于2 000 g者应尽早置暖箱中,体重越轻,胎龄越小,箱温越高,暖箱温度一般维持在32℃~35℃,每日更换并保持水槽内足量的无菌蒸馏水以维持相对湿度在正常之间,尽可能保持早低儿出生后24 h内体温在36℃~37℃之间,且体温日差不超过1℃。另外可使用低体温计测量其肛温,箱温应控制在比其体温大1℃。
2.2 营养及喂养
2.2.1 喂养方法
评价婴儿的吸吮能力和吸吮动作的协调性,根据婴儿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哺喂方式。无吸吮能力者用滴管滴入母乳,无吞咽能力者需留置胃管鼻饲,吸吮及吞咽能力良好者喂哺母乳,喂哺时注意避免吸吮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喂哺时体位以母婴均感舒适为宜。一般取坐位或侧卧位,左右两侧乳房交替进行,早低儿胃容量小,要勤喂哺,每天至少在12次以上,这样可避免喂奶前啼哭而造成能量的损失,每次哺乳后要将婴儿竖抱轻拍背部,促使胃内空气排出,避免呕吐。
2.2.2 静脉营养滴注
有窒息、呼吸困难的患儿必要时须从静脉供给营养,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滴速控制在4滴/min~6滴/min。
2.3 病情观察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定时测量体温、心率、呼吸、瞳孔大小。早低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表现为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常易出现呼吸暂停,因肺发育不成熟,经常处于低效性呼吸形态,咳嗽反射较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发生肺不张或吸入性肺炎,应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低浓度、低流量间歇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早低儿视网膜发育不全,高浓度,长时间吸氧使视网膜血管组织可能发生大量新生血管,从而产生出血、激化膜,引起晶体后纤维化[2]。
2.3.2 早低儿神志、面色、哭声、肌张力及黄疸的观察
胎龄越小,各种神经功能越差,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不完全,吸吮、吞咽、觅食反射均不敏感,且消化能力差,易发生呕吐、腹泻,肝脏功能差,胆红质排泄功能差,故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应注意和病理性黄疸相区别。
2.3.3 其他情况的观察
对早低儿的吸吮力、哺乳量、哺乳次数、大小便情况等均应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4 预防感染
预防早低儿感染是护理工答极为重要的一环,做好早低儿保护性消毒隔离工作十分关键。
2.4.1 消毒措施
工作人员入室需穿本室专用的衣、鞋、帽子、口罩,彻底洗手,一切用物应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暖箱外壳每天用1∶200的“84”消毒液消毒1次,使用中暖箱每周更换并消毒,室内空气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30 min/次,并定期做空气、物表等项目的细胞学监测。
2.4.2 强化皮肤黏膜、脐部、眼部规范护理
刚出生的早低儿可用VE轻拭皱折皮肤及臀部皮肤,体温稳定后视病情轻重进行擦浴和沐浴,1次/d,减少皮肤菌群集聚,每日大便后用温开水洗臀部,以免发生红臀,脐部残端应保持干燥,脱落后如有黏液或少量渗血,可用碘伏消毒,口腔黏膜不宜擦洗,可喂温开水清洗口腔,眼部用0.5%庆大霉素滴眼。
2.4.3 灭菌
凡早低儿使用的物品均应注意消毒灭菌,布类应高压灭菌。
2.5 出院指导
早低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前半年,需要出院后继续给予强化营养支持,回到既定的生长轨道上来。
2.5.1 强化配方奶
单纯的母乳喂养不够早低儿的营养摄入,影响其生长速度,母乳内钙、磷含量不够,故应推荐其使用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母乳强化剂。
2.5.2 教会家长护理孩子的一般常识。
2.5.3 定期健康检查
6个月之内每月1次,12个月之内2个月,1岁~3岁每次3个月~4个月,如发现有异常情况随时就医,按时预防接种。
【】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68?69.
[2]李光仁.临床专题护理[M].山西出版社出版,1999: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