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行为干预研究
【关键词】 成瘾;心理行为干预;青少年;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18 a的青少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以自尊、自信、人际关系、压力应对,以及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进行干预,40 min ・1次・w-1,共干预4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干预前后采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t=2.781,P<0.01);干预后两组间自编问卷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635,P<0.05)。自尊量表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普遍提高,对照组多项因子回答正确率普遍降低。 结论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高危人群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对网络成瘾问题的认识和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 网络成瘾;心理行为干预;青少年;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teenager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s 120 teenagers ≤18 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n=60) and control group(n=60). Interventions such as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essure coping and healthily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net were given to the experiment group for 40 minutes/once, once/week, a total of 4 tim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rrespective subject to the interventions in corresponding period.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SMQ) and the Selfesteem Scale(SES) and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IA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Score of the SMQ of post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intervention(t=2.781,P<0.01);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MQ score between the 2 groups(t=2.635, P<0.05).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scores of the I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intervention for both 2 group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AS scores for intraor intergroup(P>0.05). Correct rate of singlefactor answer of the SMQ generally increas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and decrea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Internet addiction highrisk group of teenagers can effectively raise the cogni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ct using Internet.
【Keywords】 Internet addiction ;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eenager; the SES; the IAS
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而青少年对网络功能的认知程度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2,3]。为此,本研究前人研究结果,以Davis提出的网络成瘾模式的认知行为模式(cognitivebehavior model)[4]的病因链中低自尊等非适应性认知、不适当的上网行为、社会孤立等为干预重点,期望能有效减少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1月广东省乐昌市≤18 a的1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名。实验组男32名,女28名,对照组男30名,女30名。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由具有心理经验的临床心理、精神专业医生以自尊、自信、人际关系、青少年压力应对、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实验组进行干预,40 min ・1次・w-1,共干预4次,干预时间固定每周五上午进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与本干预无关的课程。
1.2.2 干预内容 每次干预分为理论观点传授和互动两部分。在“自尊、自信”干预主题中,讲授自尊、自信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对于个体自尊和自信的影响,不自信的负性影响;在互动环节中,让学生练习如何表扬、欣赏别人,如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并对在夸奖别人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培训;在“青少年压力应对”干预主题中,讲述压力的形成、压力与情绪的关系,相关的心理应激源、压力曲线,并与学生讨论个体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以及建设性的应对方式等;在“健康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干预主题中,干预者与学生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探讨使用电脑的好处与坏处,电脑和网络成瘾的原因和表现,并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电脑和网络,以及时间管理的策略和技术。
1.2.3 测评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涉及网络特性、健康的网络使用、不健康的网络使用、青少年自身特点与网络使用、时间管理、压力应对以及自信等26个项目)。应用自尊量表(SES)[5]、网络成瘾量表(IADI,北京大学心理系)对两组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测查。测查前由研究者宣读指导语,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对问卷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各问卷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各问卷测评结果(略)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表1显示,干预后实验组自编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极显著性(t=2.781,P<0.01),两组间自编问卷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5,P<0.05)。SES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ADI评分两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 实验组干预后自编问卷单项因子回答正确率较干预前普遍提高,正确率提高较显著的因子为“网络空间所特有的三大特性(10.64%提高到29.79%)”、“面对压力的本能反应(59.57%提高到80.85%)”,“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躯体症状(19.15%提高到37.17%)”、“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常见类型(19.15%提高到42.55%)”、“合理利用电脑和网络的方式(4.26%提高到44.68%)”、“网络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人际关系问题(10.64%提高到42.55%)”等。对照组除个别因子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外,多项因子回答正确率普遍降低。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干预后各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变。实验组干预后IADI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虽然组内、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大;自编问卷评分干预后有显著提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实验组干预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较对照组更加充实。多选题部分,涉及电脑和成瘾的原因、表现、使用常识等方面知识较多,干预后实验组得分显著提高。实验组通过“健康的网络使用”干预后,开始了解和接受电脑和网络使用相关信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成为自己的认识。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SES评分无显著变化,可能与本次干预的时间有关。自尊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内隐的概念,要在短期干预基础上实现量表得分显著差异的改变是不太现实的。今后若能增加每周干预次数,逐步形成一些简单行为的改变,对切实提高学生自尊、自信更具有实际意义。
将实验组IADI得分较高者作为“潜在成瘾个体”,并对IADI量表分维度进行前后测评比较,尽管差异无显著性,但“潜在成瘾个体”在行为指标,即上网重要性、上网时间延长、戒断症状三方面得分皆有降低,表明相关行为有所改变;而在情绪调节、负性影响、复发三个维度上得分没有降低。由于被试并非已“成瘾个体”,本身并未存在大的生活负性影响和反复戒断网络的行为,而短期内也不易改变个体情绪调节。可见,此干预方法主要针对于改善个体的网络行为。
在网络成瘾与干预中,基于干预对象的网络依赖程度轻重不同,干预对象数目不同,干预内容也有所差异。如针对个体的,Hall&Parsons[6]的认知行为案例报告,杨国栋[7]对成瘾者的药物治疗等,还有杨彦平等所作的团体治疗。而本次尝试性干预中,针对初中生这个“高危群体”,以班级为单位,对电脑网络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促进个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训练其学会恰当的压力应对,逐步纠正了学生不适当的电脑和网络使用行为,避免造成社会孤立,引发恶性循环,使网络成瘾的病理程度进一步加深。
[1] 黄芩.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8
[2] 蔡春岚,李晓驷,董毅.合肥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性调查[J].行为医学,2006,15(2):157
[3] 路英智,张勤峰.网络成瘾现象[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468
[4] Davis RA. A cognitivebehavior modal of pathology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187
[5] 汪向东.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
[6] Hall AS, 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001,23:312
[7] 杨国栋,刘悦,方政华.药物干预加心理疏导治疗网络成瘾综合症6例报告[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11:37
[8] 杨彦平,崔丽娟,赵鑫.团体心理辅导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矫治中心的应用[J].当代科学,20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