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60名陪护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心理干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雷志洁 黄慧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儿童精神分裂症;陪护;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探讨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效果。 方法  将60名陪护随机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各30名。干预组给予健康和心理干预。对两组陪护在患者入院当天及1mo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自编一般项目调查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陪护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干预组实施健康教育及支持性心理干预1mo末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较非干预组下降显著,差异有显著性(t=3.06,3.21,P<0.05)。 结论  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抑郁症状突出,心理干预是有效和必要的。

    【关键词】 儿童精神分裂症;陪护;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Analyse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intervention of accompanying relatives of firstepisode childhood schizophrenics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 intervention of the accompanying relatives of the in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child schizophrenia. Methods  60 accompanying relativ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nonintervention group(each group 30 cases),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intervention. 60 ones were assessed with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made general data questionnaire at the admission day and the end of 1 month.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m. Results  The scores of both SDS and SAS in the 60 relative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national norm (P<0.01);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t the end of 1 month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supportive mental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noninterventio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m(t=3.06,3.21,P<0.05). Conclusion  The accompanying relatives have obvious anxiety and depression,and the psychointervention is effective and necessary.

    【Keywords】 Childhood schizophrenia; accompanying relative;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intervention

    儿童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倍受亲属的呵护与关注,当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时,将对其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作者对在我院住院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陪护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患者首次发病,均符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15a;(2)陪护均为一级亲属,连续陪护≥1mo,年龄≥18a;(3)陪护亲属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严重躯体疾病者。将入组的60名陪护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各30名。干预组:男17名,女13名;年龄15~50a,平均42.65±7.85a;与患者关系:父/母25名,同胞5名;职业:农民12名,个体10名,工人3名,干部5名;文化:大专以上5名,中专4名,高中10名,初中及以下11名;患者系独生子女19名,非独生子女11名。非干预组:男15名,女15名;年龄18~52a,平均43.55±8.45a;与患者关系:父/母26名,同胞4名;职业:农民13名,个体8名,工人4名,干部5名;文化:大专以上6名,中专3名,高中11名,初中及以下10名;患者系独生子女17名,非独生子女13名。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经t或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评定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焦虑自评量表(SAS)[2]及自编一般项目调查表对入组的每位陪护在患者入院的当天及持续陪护1mo末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3]进行比较。测试前由经培训的精神科医师向被测试者详细介绍测试目的,统一指导语,对被测试者逐条进行讲解,要求其独立完成评定;对文化程度较低者,可由评定者用中性语气逐条念给被测试者,并由其独立评定。

    1.2.2 干预组健康教育  由精神科医师每周进行健康教育1次,讲授关于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不良反应、预后及预防复发等相关知识,并随时回答陪护提出的相关问题等,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干预。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U检验。

    2 结果

    2.1陪护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40名(66.67%);SAS总分≥50分36名(60%);两者均≥50分者32名(53.33%);抑郁8名,焦虑4名。SDS、SAS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1。表1  SDS、SAS评定与常模比较(±s)量表[]陪护(n=60)[] 国内常模[]t[]PSDS[]49.80±10.35[]33.46±8.55[]12.23[]<0.01SAS[]46.55±11.85[]29.28±10.07[]11.29[]<0.01    表1显示,陪护亲属入组时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

    2.2 陪护入组时不同性别SDS、SAS测试结果  SDS评分男性48.95±11.30,女性50.20±12.65;SAS评分男性45.35±13.00,女性47.90±12.95,经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t=0.20,0.76,P>0.05)。

    2.3 陪护入组时一般资料SDS、SAS测试结果比较,见表2。表2  一般资料SDS、SAS结果比较 表2显示,有职业者SDS评分显著高于无职业者(P<0.05),而无职业者SAS评分显著高于有职业者(P<0.05)。患者是独生子女的亲属SDS、SAS测试结果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的亲属(P<0.05)。父母的SDS评分显著高于同胞者。不同文化程度间SDS、SAS测试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4 干预组与非干预组SDS、SAS评定比较  SDS评分干预组为34.65±8.35,非干预组为42.60±11.50;SAS评分干预组为32.35±7.65,非干预组为40.85±12.3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06,3.21,P<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其中66.67%的有抑郁症状,60%的有焦虑症状,53.33%的同时存在抑郁、焦虑症状,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其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与国内有关[4~6]报道相一致。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人们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关。当家庭某一成员罹患精神疾病后,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与负担,打破了家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相互联系,从而产生诸多的不良心理感受。

  本研究还显示,陪护无职业者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有职业者,有职业者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无职业者。这可能与有职业者整日忙于工作、学习,无暇照顾子女,或由保姆照顾或托老人抚养,当亲人患病后多有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无职业者其经济收入相对低下,甚至无经济来源,而亲人患病后更加重了其经济负担。患者系独生子女的SAS、SDS评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的陪护,可能是因独生子女多被视为宝贝、娇生惯养有关。

  本研究还显示,干预组实施健康及支持性心理干预1mo末SDS、SAS评分下降较非干预组显著(t=3.06,3.21,P<0.05)。提示由于临床干预的开展,患者陪护对疾病的诊断、症状、病因、病程、、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使他们对患者的一些病态言行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从而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有助于减轻的隔离感和无助感,有利于陪护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从而减轻因对患者的误解而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增强了对患者治疗的信心,缓解了诸多的心理压力与心理问题[9],改善了对患者的态度,减少了对患者的怨恨、愤怒及批评,改变了不合理的期望,提高了照顾患者的水平,从而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患者亲属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身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应对其亲属进行健康教育和支持性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亲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又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CCMD3).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41

    [3] 王春芳,蔡则环,徐靖.抑郁自评量表对1340例正常人评定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7

    [4] 宋立升.精神病患者对家庭的影响、负担[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1,18(4):214

    [5] 包锡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情绪障碍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71

    [6] 王刚平,颉瑞,王华永.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临床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