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配合紫外线照射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研究神经阻滞配合紫外线照射与单纯药物对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 确诊为带状疱疹的44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I组(n=245)接受神经阻滞和紫外线照射治疗;II组(n=198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在治疗5 d前后的疼痛VAS评分,止痛、止疱、结痂时间以及有无后遗神经痛. 结果: 在治疗5 d后患者疼痛VAS评分,I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I组低于II组(P<0.05);I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优于II组(P<0.05). 治疗5 d后痊愈率、总有效率I组高于II组(P<0.01). I组后遗神经痛11.02%,II组后遗神经痛高达 61.11%(P<0.01). 结论: 神经阻滞配合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 神经传导阻滞 疱疹 带状 紫外线疗法
0引言
带状疱疹是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干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皮肤区域内点片状丘疱疹,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而且年龄越大疼痛越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多采用中西药[1-2]或物理因子治疗[3],也有采用药物外敷或肌注细胞生长肽等治疗,但多数疗程长,且不能缓解剧烈的神经痛. 据报道,约有50%~70%的患者在治疗后有持续后遗神经痛,其持续8 wk左右的为55%,还有32%的患者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其发生与是否早期治疗、年龄、发作时疼痛的程度、皮损数量、持续时间、精神状态等有关[4]. 带状疱疹并发神经痛治疗较为困难. 西药一般以镇静、止痛和补充营养剂为主.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以化淤、理气、通络、止痛为主. 我们采用神经阻滞的方法,阻滞合剂内加入利多卡因、B族维生素、亚甲蓝、病毒唑,对245例带状疱疹患者实施局部区域和神经干阻滞,并配合紫外线照射,取得了较好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及住院带状疱疹患者共443例,全部病例均有沿周围神经单侧分布的集簇疱疹和剧烈神经痛.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245例,II组198例. 男207例,女236例;年龄19~87(平均53)岁,50岁以上388例(87.6%), 60岁以上317例(71.6%),70岁以上203例(45.8%);病程2~7 d,未做任何治疗者;发病于胸背部189例,腰腹部123例,四肢78例,头面部53例.
1.2方法I组采用大剂量的利多卡因、维生素B12、亚甲蓝、病毒唑阻滞合剂注射至相应节段的神经根或神经干以及疱疹疼痛区域的皮下,药物的剂量根据疱疹疼痛范围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次注射20~50 mL,共治疗2~4次,利多卡因、维生素B12、亚甲蓝、病毒唑阻滞合剂的配比为2∶4∶1∶4. 注射治疗后,将疱疹挑破,放出疱液,用1 mL/L新洁尔灭溶液擦洗皮损局部,并在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和疱疹疼痛区域照射紫外线,其剂量以中强红斑量为宜,每日照射一次,一般根据红斑的反应情况照射1~3次. 如第1次照射后出现中强红斑量即停止照射. 如第1次照射后仅出现红斑量、弱红斑量或未出现红斑反应,次日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增加紫外线照射剂量,使之达到中强红斑量. 紫外线光源采用廊坊市天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YY?9型紫外线治疗仪. 5 d为一疗程. II组采用阿昔洛韦0.5 g,静脉滴注,2次/d;甲钴胺胶囊500 μg,口服,3次/d;芬必得0.3 g,口服,3次/d;复方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5 d后复诊. 根据病情(如主观症状和体征)记分. 在治疗后1,2,5,10,15 d及1 mo各观察1次. 记录两组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法)和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比较两组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观察有无后遗神经痛.
疗效评定: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如皮损消退或干瘪结痂、局部疼痛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如皮疹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为60%~89%);有效(症状体征改善,皮疹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减轻、疗效指数为30%~59%);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皮疹消退不足30%,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总有效率包括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结果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5 d后患者的疼痛VAS评分,I组比治疗前明显减轻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II组较前无明显减轻(P>0.05);两组间VAS评分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I组低于II组. 止痛、止疱、结痂平均时间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I组快于II组(表1). 治疗后随访5,10 d 的痊愈率、总有效率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即I组高于II组. 随访15 d,1 mo时,两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I组后遗神经痛27例(占11.02%),II组后遗神经痛121例(占61.11%),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 表1两组疼痛评分及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比较
3讨论
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多因各种疾病或过度疲劳、精神创伤等导致抵抗力低下,使潜伏在体内神经纤维的疱疹病毒趋于活跃,侵犯人体的神经系统,导致周围神经纤维发生炎症或坏死,并产生剧烈的神经痛[5]. 一般认为尽快地解除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急性带状疱疹就不会为疱疹后遗神经痛[6].
我们采用神经阻滞疗法的原理是把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较之全身用药更直接,局部病损部位药物浓度高,显效快,作用强. 其中利多卡因和亚甲蓝能具有止痛作用[7];B族维生素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修复神经髓鞘、促进再生、增加神经代谢功能,为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起支持作用[8];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具有抑制病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可增加病损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增强组织细胞的活性,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溶解微血管内血栓[9]. 另外在一定的神经节段区域以红斑量紫外线照射,还可调节与该节段相关神经的功能,具有神经根“封闭”的镇痛效果.
本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B族维生素、亚甲蓝、病毒唑局部神经阻滞及紫外线局部照射,使急性期疼痛明显缓解,并有效地预防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明显缩短,且神经阻滞注射配合紫外线局部照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纯抗病毒等药物治疗方法.
【】
[1] Haas N, Holle E, Hermes B, et al. Acute herpes zoster neuralgi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aspects and therapeutic responsiveness [J]. Dermatology, 2001,202(4): 302-307.
[2] Arani RB, Soong SJ, Weiss HL, et al. Phase specific analysis of herpes zoster associated pain date: A new statistical approach [J]. Stat Med,2001, 20(16): 2429-2439.
[3] 徐先桔, 邓小玲. 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24(3):264.
[4] 王家双,朱月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远期疗效临床研究[J]. 疼痛医学杂志, 2001,(7):136-139.
[5] 孙琦巍. 细胞生长肽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7,30: 59.
[6] 张蔚婷. 交感神经阻滞在带状疱疹及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作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0,6(4): 248-250.
[7] 万德宁. 腱膜外间隙注射布比卡因用于胸科手术镇痛的可行性[J].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 492-493.
[8] 叶陈前. 神经阻滞疗法[M]. 西安: 陕西技术出版社, 1991: 88-93.
[9] 丁立新, 张旭东, 李志立,等. 紫外线对犬动脉血栓1125纤维蛋白放射活性的影响[J]. 中华理疗杂志, 1998, 21: 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