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生命质量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舒剑萍,吴汉荣,毛宗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生命质量

  大学生生命质量不仅表达了身心健康的全部内涵,而且体现了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属性的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据报道,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1〕,如何正确对待友谊与支持等问题值得研究〔2〕。因此,本研究运用适用于青少年人际交往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提供信息及小组成员分享来实施功能,以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按班级整群抽取武汉学院大学1年级学生99人,年龄18~21岁。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8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18人;对照组51人,其中女生37人,男生14人。

  12  方法

  12 1  工具  (1)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3〕 (WHOQOL-BRIEF);(2)自编量表:《活动意见反映表》和《行为变化问卷》,各由1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目的备选答案均为由高到低的5个等级构成。

  122  干预方案  自第一学期第9周起开始干预,干预过程分为3个阶段,共7次,每周活动1次,每次2~4h。(1)导入阶段(1次):第1次,尽快创建信任的气氛,逐渐形成相互合作性常模;先介绍心理辅导的有关知识和本次活动要采用的方法,然后,游戏(握手、滚雪球)→问答关注〔4〕→小组交流→代表汇报→辅导员答疑→大家齐唱“团结就是力量”。(2)实施阶段(5次):此阶段学生开始融合于班级内而不失自我,并逐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第2次4h,促进凝聚力,培养合作互助精神;游戏(信任跌倒、同舟共济〔4〕)→徒步江北游。第3次,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开展我是谁、自画像、才艺展示〔4〕和烦恼倾诉等活动。第4次,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学习人际关系、人际相处,理性情绪理论和方法。第5次,互助解决各自面临的困惑;采用脑力激荡〔4〕法(智力抢答→辩论赛)。第6次,发展友谊,分享集体温暖;使用热座技术(每一成员书面提1~2个团体辅导活动中最疑虑的问题,大家共同有创新性地帮助其逐步改进和补充对此问题的看法或做法)。(3)结束阶段(1次):第7次,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组织文艺晚会和舞会。每次活动中,组织者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分为2~8人一组,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反应技术和互动技术,鼓励学生彼此支持、相互帮助、分享感受,随时随地强化积极行为。少包办、多民主、适当自我暴露。结束前由学生根据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为自己布置家庭作业,下次活动时汇报其完成情况。根据需要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123  干预效果评估  (1)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2组同时集中填写WHQOL-BRIEF,统计指标为总生活质量及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3〕。(2)干预结束时,干预组学生填写《活动意见反映表》。(3)干预后3个月时,2组的每一学生请2名同学或朋友填写《行为变化问卷》,包括是否恋家、同学交往、学习主动性、课外活动与情绪调整等。填写者须标示出被评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行为的所在等级,如果干预后行为向好的等级变化,记为有改进,反之为退步,等级没有发生变化的记为不变。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WHOQOL-BRIEF前、后测量差异比较(表1)  干预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心理领域、总生命质量和社会领域均明显提高(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前的社会领域较低(P<005),干预后的总生命质量和心理领域(P<005)均明显提高;而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干预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明显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WHOQOL-BRIEF得分比较(略)注:①与②比较,a P<005;①与③比较,b P<005;②与④比较, c P<005

  22  学生意见反馈(表2)  回收《活动意见反映表》48份,说明辅导技术和时间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回收有效《行为变化问卷》,干预组82份(8542%),41名学生人际相处行为有改进者37人(9024%),情绪有改善者39人(9512%),对照组88份(8627%),44名学生人际相处行为有改进者16人(3636%),情绪有改善者21人(4772%)。经χ2检验,干预组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改进率(χ2=2625,P<0005)和情绪改善率(χ2=2466,P<0005)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社会关系领域与心理领域的质量。表2  干预组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意见汇总(略)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水平。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通过知识传授和不具威胁性的团体练习与个体讨论等预防性与成长性活动,使团体成员获得成长,不仅从团体心理辅导中学习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5〕。(2)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布置家庭作业,不仅体现了个性化原则,切合成员的实际情况,而且通过对未完成的家庭作业的分析,能够加深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培养了成员的独立性和自我调节能力。(3)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辅以个性化原则的个别咨询,弥补了团体心理辅导无法解决一些个人深层次或较为隐私问题的不足。不过,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如果每次2~3位辅导员与学生互动,全过程安排8~10次活动,效果可能会更显著一些。本研究初次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生命质量研究,样本偏小;整群抽样的实验组有一年级专升本学生,可能是干预前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原因。

  

  〔1〕  舒剑萍,毛宗福,何宏宝.大学生课外身心活动与其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4,9:401-405.

  〔2〕  李广宇,刘立军,孙德荣,等廊坊师范学院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学校卫生,2004,25(6):651-652.

  〔3〕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康复,2000,8(4):1127.

  〔4〕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41-196

  〔5〕  苏雯,李建华,张智,等云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咨询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