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前臂骨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建平,苗茂华,周利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前臂骨密度的状况,分析影响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因素。方法 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枫林、斜土3个街道,采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中老年人左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尺骨总体,以及桡尺骨间距为8mm处的桡骨远端、前臂桡骨超远端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 4个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下降速率快于男性;同一年龄、同一部位的男性骨密度平均值大于女性;4个部位中以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密度最高;除男性60岁~骨量减少的现患率低于55岁~外,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的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的现患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患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女性的0?19倍;以50岁~为参照,55岁~、60岁~、65~71岁与之比较,OR分别为3?17,5?13,15?03;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与1000以下的比较,OR为0?70;补充钙片者与没补充钙片者比较,OR为1?36。结论 中老年人骨密度减少的现患率较高,骨密度减少与性别、年龄、月均收入、补充钙片等有关。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其诊断的基本依据是骨密度(BMD)减少〔1〕。研究表明,骨密度与性别、年龄密切相关〔2,3〕。本文旨在了解上海市社区中老年人骨密度的状况,分析骨密度的可能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新概念家庭计划"是上海市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上海市计划生育科研所联合开展的一项大型社区健康干预项目,“夕阳红健康促进计划”是其中的一个针对中老年人的子项目〔4〕。该项目于2003年8月~2003年10月对徐汇区田林、枫林、斜土街道长期居住(住满5年),年龄在50~70岁的部分中老年人进行基线调查,2004年4月~2004年11月,邀请干预组中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服务。参加体检1404人,骨密度测量1214人,其中男性436人,占35?91%,女性778人,占64?09%。年龄在50~71岁之间,男性平均年龄62?30岁,女性61?06岁。

  1?2   方法   (1)应用DTX-100型BMD仪(丹麦osteometer,a/s公司);采用单能X线吸收技术,测定左前臂骨密度(g/cm2),包括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尺骨总体,桡尺骨间距8mm处的桡骨远端、前臂桡骨超远端(腕关节处)等4个测量部位,测定部位由机自动确定。测量前根据仪器配套的操作手册对技术员进行培训;所有测量均由同一名技术员执行。(2)以男女4个年龄组(50岁~、55岁~、60岁~、65~71岁)的BMD值除以其相应的BMD丢失率〔4〕,取平均值作为该男/女BMD峰值,计算得男性为0?580g/cm2,女性为0?486g/cm2。根据“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稿)〔1〕,将BMD低于正常成人峰值13%以上(包含13%)判定为骨量减少,低于25%以上(包含25%)判定为骨质疏松症。

  1?3   统计分析   采用中文版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8?2软件进行分析。以5岁作为一个年龄组,用±s描述对象的BMD水平及分布,分层χ2分析性别、年龄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协方差分析性别、年龄与BMD的关系,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等。

  2   结果

  2?1   各测量部位BMD水平(表1)   表1可见,4个测量部位的BMD均随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对于同一部位同一年龄组男性BMD大于女性。以年龄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B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上,当性别和年龄相同时,4个测量部位均以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简称桡骨)的BMD最大,其次为桡尺骨间距8mm处的桡骨远端。按照不同性别,分别以年龄和4个部位的骨密度值为横轴和纵轴做散点图,发现女性的下降趋势明显快于男性。

  表1   不同性别、年龄的4个测量部位BMD(略)

  注:对于同一测量部位,协方差分析显示,男女BMD比较P<0?01,各年龄组BMD比较P<0?01;* 男性桡骨极远端中,55岁~、65~71岁各1人无BMD记录;** 女性桡骨极远端中,55岁~、60岁~、65~71岁各1人无BMD记录

  2?2   桡骨骨量减少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现患率(表2)   表2可见,男性和女性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质疏松症现患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女性骨量减少现患率也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骨量减少现患率虽有类似的趋势,但60岁~骨量减少现患率略低于55岁~。对于同一年龄组,桡骨骨量减少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现患率均以女性高于男性。用分层χ2控制性别后,不同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年龄组后,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桡骨骨量减少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现患率(略)

  2?3   桡骨骨量减少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3)   以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在婚与否、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月均收入、是否补充钙片、是否饮用牛奶、是否补充维生素、是否补充壮骨粉等为自变量(对于年龄组、文化程度、月均收入等多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在婚与否、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月均收入、是否补充钙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单因素分析的所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女性的0?19倍。以50岁~为参照,55岁~、60岁~、65~71岁与之比较,OR分别为3?17,5?13,15?03,即骨量减少的现患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与1000以下的比较,OR为0?70,即收入较低者患骨量减少可能性大。补充钙片者与未补充钙片者比较,OR为1?36,说明补充钙片者中骨量减少的现患率较高。

  表3   桡骨骨量减少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的对象主要在50~70岁之间,BMD测量结果表明,4个测量部位的BMD都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男性BMD大于女性,女性BMD下降速率快于男性,与陈福康的研究一致〔3〕。50~70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多处于绝经期,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较男性严重〔5〕。总体上,男性和女性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的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的现患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与其他研究基本一致〔4〕。但本文中男性60岁~骨量减少的现患率低于55岁~,骨质疏松症现患率60岁~却高于55岁~,可能与入选对象的偶然性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同条件下,男性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的可能性小于女性,与单因素分析结果一致。年龄越大,其患骨量减少的可能性越高,当年龄超过65岁时,其患骨量减少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可能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中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机体老化代谢功能下降,骨矿含量丢失加快。月均收入>1000元者发生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低于1000元者的0?70倍,因为情况好,营养良好,骨量减少的可能性也相对小。研究发现,补充钙片者发生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未补充者的1?36倍,这可能是一种伴随现象,研究对象可能是由于骨质疏松或骨密度减少而补充钙片。本文中,男性骨量减少的现患率较陈福康等的报道低〔3〕,而女性骨量减少的现患率,除50岁~略低于〔3〕的报道外,其他3个年龄组均较其高;男性和女性50岁~、55岁~骨质疏松症的现患率均低于文献〔3〕报道,但本文60岁~、65岁~较高。这可能与选择的人群、测量方法不同有关。如陈福康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上海地区各级干部和文教卫工作者,文化程度高,营养状况好,而本次研究对象为徐汇区的一般人群。本文采用的是单能X线吸收技术,而陈福康等采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技术。此外,本文所采用的骨密度峰值值是通过骨密度的下降率得到的,可能有所偏差。本文采用整群抽样,结果不能直接推广到抽样总体外的其他人群,但样本量较充足。可以认为本文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上海市中心城区50~70岁中老年人前臂骨密度的情况。

  (“夕阳红健康促进计划”得到上海市徐汇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同时徐汇区田林、枫林、斜土街道人口计生办张国利、任征微、马继红主任以及课题组李星珍老师对项目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2〕 刘忠厚,潘子昂,王石麟,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7,3(1):1-15.

  〔3〕 陈福康,黄吟华,吴科峰,等.上海地区2591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分析[J].康复,2001,5(2):98,112.

  〔4〕 杨婕,周利锋,郭立燕,等.社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及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2):131-135.

  〔5〕 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技术出版社,199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