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病人/HIV感染者孤独现状与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血源性艾滋病高发乡艾滋病病人(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PLWHAS)的孤独现状,探讨其孤独的相关因素。方法 整群抽取某血源性AIDS高发乡10个行政村的219名艾滋病病人/HIV感染者。用自制的社区艾滋病病人/HIV感染者社会支持模式调查表(包括孤独评定量表(UCLA)、家庭功能量表(APGAR)、社会支持量表(SSS)、日常生活功能状态量表(ADL)等)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 孤独均分为(47?62±11?52)分。在所调查的项目中,职业为农民、子女不孝顺、无来源、与邻居关系差、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差的PLWHAS,孤独评分较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观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家庭功能等变量对预测孤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最强。结论 PLWHAS孤独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而采取人群干预策略和措施是减轻孤独、提高PLWHAS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艾滋病病人(AIDS)
孤独是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常常会感到寂寞、无助、抑郁和丧失信心〔1〕。随着艾滋病病人(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PLWHAS,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的快速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PLWHAS是社会中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所遭受的歧视和不想与人相处的自闭心理使得孤独成为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PLWHAS孤独感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意义。为此,本文对安徽省阜阳市京九乡PLWHAS人群的孤独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AIDS/HIV高发乡阜阳市颍州区京九乡作为研究现场,整群选取10个行政村,共调查PLWHAS 219名。
1?2 测定工具及评定方法 采用自制的安徽省农村社区AIDS/HIV感染者社会支持模式调查表。包括:①一般社会经济人口学特征;②孤独评定量表(UCLA,Loneliness Scale):由20个条目组成,包括11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个孤独反序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评分,我常常有此感觉得4分、我有时有这种感觉得3分、我很少有这种感觉得2分、我从未有这种感觉得1分;将每个条目分相加,高分表示孤独;③躯体健康状况;④日常生活功能状态(ADL);⑤生活满意度;⑥家庭功能(APGAR):问卷共5个题目,每个问题有3个答案可供选择,若答经常这样得2分,有时这样得1分,几乎很少得0分。将5个问题得分相加,总分7~10分表示家庭功能良好,4~6分表示家庭功能中度障碍,0~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⑦社会支持(SSS):由10个条目组成,其得分之和即为总分,总分可分为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及对支持的利用度;⑧主观健康和主观生活满意度等〔2,3〕。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采取由调查员提问的面对面调查方式。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e 3?0软件建库,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219名PLWHAS中,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为26岁(41?94±9?86)岁,以青壮年为主。219名调查对象的孤独均分为(47?62±11?52)分,其中男性106人平均得分48?24分,女性113人平均得分42?30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孤独评分以60岁~组最高,平均为50?09分,评分最低的是<29岁组,平均得分为44?22分,不同年龄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社会经济状况PLWHAS孤独评分的结果见表1。
2?2 生活功能和不同躯体健康与PLWHAS孤独评分 日常生活功动能力(ADL)综合评定轻度损害和无损害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8?71,47?01分,不同生活功能状态孤独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其他慢性病的PLWHAS孤独评分平均分为50?89分,无其他慢性病的孤独平均得分为47?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与PLWHAS孤独评分的关系(略)
注:*P<0?05
2?3 不同行为习惯PLWHAs孤独评分 近1年参加体力劳动情况比较,经常、偶尔、不参加的孤独平均得分分别为44?78,49?79,48?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饮酒者孤独评分(42?87分)低于不饮酒者(48?17分),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者孤独评分(46?38分)低于不吸烟者(48?25分),但2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孤独评分的影响见表2。
2?4 艾滋病医疗服务满意程度比较 结果表明,对所获得的艾滋病医疗服务满意的PLWHAS的孤独均分(46?92±11?25)分明显低于不满意者的孤独均分(54?50±12?15)分(P<0?01)。
表2 与他人间关系的变化情况与孤独评分的方差分析(略)
注:*P<0?05
2?5 孤独评分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对孤独与自评健康、主观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社会支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孤独与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孤独评分与各项指标均呈负相关关系。
2?6 PLWHAS孤独的影响因素(表3) 以本次调查的22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孤独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选入和剔除协变量的α水准分别定义为0?15和0?20,与孤独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共5个。按变量对回归方程贡献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主观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家庭功能和职业。
表3 孤独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略)
注:复相关系数R=0?505;决定系数R2=0?255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PLWHAS孤独评分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当地该病的特殊相似患病背景有关,社会歧视的存在导致了他们不愿与人相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影响孤独评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为农民的PLWHAS孤独评分显著高于其他职业PLWHAS的孤独评分,可能与农民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参与机会不多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PLWHAS孤独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婚姻状况与孤独得分间无显著相关;子女孝顺者的孤独评分显著低于子女不孝顺者,可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可以降低PLWHAS的孤独感,提示家人给予PLWHAS心理、情感上的支持,能使其融入正常的生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不受歧视,提高生活信心和质量。收入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PLWHAS生活满意度的第一位要素。本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孤独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无经济来源的PLWHAS孤独评分明显高于有经济来源者,并且经济支配程度与孤独评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PLWHAS来说,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他们无钱就医,导致病情的恶化,因而加重了PLWHAS的孤独感。孤独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者、常饮酒者孤独程度低,而吸烟与孤独评分间未见相关关系。提示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者,可增加与社会交往机会,增进躯体健康,有利于减轻孤独感。在患病后与他人关系变化方面,夫妻关系、其他家人关系与孤独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邻居关系的变化与孤独评分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可能是因为PLWHAS受到的支持大多来自家人,家庭生活一般比较和睦,而邻居由于害怕与PLWHAS相处,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得PLWHAS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因此,对PLWHAS来说,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使他们及其家人不遭受歧视,使PLWHAS家庭的生活逐渐向一般社区居民家庭生活靠近,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4〕。对目前所获得的艾滋病医疗服务,自觉满意的PLWHAS的孤独均分显著低于不满意者,可能是因为大多数PLWHAS在获得一定的医疗救助后,病情稳定,并发症减少,因感染艾滋病产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因而其孤独感会随之降低。孤独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与自评健康、主观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自评健康(满意)、主观生活满意度(满意)、家庭功能(良好)、社会支持分越高,则孤独分越低(孤独程度越低)。可见,自评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对PLWHAS孤独的影响作用较大,社会支持是改善PLWHAS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5,6〕,因此,要改善PLWHAS的孤独状态,其关键之一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PLWHAS人群的社会支持模式。
【】
〔1〕 刘娅俐.大学生孤独及心理康复策略[J].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568-569.
〔2〕 汪向东.心理卫生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84-287,127-129.
〔3〕 吕繁,顾小.家庭APGAR问卷及其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管理分册,1995:(2):56-59.
〔4〕 Chesney MA,Chambers DB,Taylor JM,et al.Social support,distress,and well?being in older men living with HIV infection[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3,33(suppl 2):s185-193.
〔5〕 Van Servellen G,Lombardi E.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HIV?infected,low?income latinos[J].West J Nurs Res,2005,27(8):1023-1039.
〔6〕 刘志荣,倪进发.老年人孤独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