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4月20日~7月15日,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经采取应急接种等综合性有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暴发调查资料 专业人员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
1.2 暴发定义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显著增多的病人出现,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
1.3 病例诊断 根据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进行临床诊断。
1.4 统计分析 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疫情涉及了紧密相连的吉村、澎庄两个自然村。该两个自然村位于曹镇乡西部,西与鲁山县相邻,总人口数2707人,1~16岁总人数321人。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5例,其中1~16岁人群罹患率16.82%(54/321)。所有病例均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首发病例 首例为吉村一13岁男孩(辍学在家),发病前14天曾与其父亲一起到邻近的鲁山县某村串门时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密切接触,4月20日发病,主要症状有发热,两腮先后出现肿痛,发病前后曾与本村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吉村、澎庄两村相连,且两村孩子有同在一所学校就读者,接触频繁,5月19日~7月15日又陆续出现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54例。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生于4月20日,第2例发生于5月19日,其后相继发病53例,5月31日~6月10日为小高峰(12例),6月21日~6月30日为高峰(19例),6月30日对疫区所有未患病的251名1~16岁少年儿童进行了麻、腮二联疫苗应急接种,最后1例发生于7月15日,其后无新病例发生。
2.2.3 性别、年龄分布 55例病例中男35例,女20例,男女比例为1.75:1;年龄最小4岁,最大40岁。4~13岁各年龄均有病例,病例数分别为3、12、13、4、7、3、5、2、3、1例,16岁和40岁各1例。其中5~10岁病例44例,占病例总数的80%。
2.2.4 地区分布 55例病例分布在紧密相连的吉村、澎庄两个村,其中吉村26例,占病例总数的47.27%,澎庄村29例,占病例总数的52.73%。
2.2.5 免疫史 55例病例均无腮腺炎(或其他相关)疫苗免疫史。
3 讨论
此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特点是:疫情发生于春季,首发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暴发有明确的传染来源;整个暴发过程持续时间86天,且有大、小两个高峰;5~10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成人中有病例发生;所有病例均无腮腺炎(或其他相关)疫苗免疫史;采取应急接种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
暴发的主要原因是:(1)腮腺炎或相关疫苗接种工作未落实,大量易感人群积累。由于腮腺炎(或其他相关)疫苗是非免疫规划类疫苗,且价格相对较高,在地区推广接种难度大,尤其是5岁以上人群接种率极低,所以造成了大量易感人群积累。(2)疫情报告迟缓,延误了控制的最佳时期。由于乡村医生对丙类传染病的报告重视程度较低,首例病例发生后70天,区卫生防疫站才接到报告,延误了控制最佳时期。(3)部分病人或疑似病人没有严格隔离,同龄孩子之间接触频繁,致使相互传播,发生第二代、第三代病例。
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应采取如下措施:(1)推广流行性腮腺炎(或其他相关)疫苗在少年儿童和未天然感染过的成人中普遍接种[1],提高免疫覆盖率、及时接种率、免疫成功率,消除免疫空白。(2)在暴发地区进行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措施,应急接种可根据发病情况、接种率调查、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3)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理。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对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3]。(4)加强大众健康工作,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
1 许汴利,朱宝玉.怎样防治传染病. 北京:技术出版社,2005,36-39.
2 陈红英,张秀英,夏红雨.一起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配对调查. 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1-72.
3 崔树起,刘民.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