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血脂异常人群的健康相关因素调查
【关键词】血脂异常;相关因素;调查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首要的死亡原因。大量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明确血脂异常的相关因素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肌梗塞、脑卒中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对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采取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海淀区9个街道18个功能单位9个社区居委会总共261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为分析血脂异常人群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的调查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海淀区18个功能单位和9个社区居委会,采用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岁以上2615人进行调查,其中男性911人,女性1704人。
1.2 调查内容
调查工作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师人员进行问卷、各项填写的讲解。问卷采集人口学资料和行为资料。
1.3 诊断标准
体育运动定义为不包括体力工作的体育锻炼或娱乐性活动,每周1h以上。用统一的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血生化指标的测定在标准化的实验室中进行,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mol/L)和甘油三酯(TG,mmol/L)。按1997年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2],将血脂异常定义为低HDL-C为HDL-C<0.90mmol/L,高LDL-C为LDL-C≥3.62mmol/L,高TC为TC≥5.69mmol/L,高TG为TG≥1.69mmol/L。糖尿病的标准为有糖尿病史,或空腹血糖≥7.0mmol/L。高血压的标准为有高血压史,或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超重的标准为体重指数(BMI)≥24kg/m2,肥胖的标准为体重指数(BMI)≥28kg/m2。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EPDATA录入,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按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血脂异常年龄性别分布特点;用χ2检验随年龄增加,血脂异常危险性是否有增大的趋势及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关系。所有统计分析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从海淀区9个街道18个功能单位和9个生活社区中整群随机抽取18岁以上成人2615例,男911例,女1704例,其中血脂异常人数为1487例,患病率为56.86%;男602例,女885例,男性患病率66.08%,女性患病率51.94%。血脂异常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的血脂异常人群分布情况
除低HDL-C和男性的高TG以外,高LDL-C、高TC和女性的高TG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高LDL-C的发生率在男性和女性中均有随着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在18~44岁,男性血脂异常发生率要高于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调查结果表明海淀区男性血脂异常人群呈年轻化趋势明显(表1)。表1 海淀区血脂异常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分布特点(略)
2.3 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血压状况与血脂异常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男性中除了高TG与糖尿病、高LDL-C与超重肥胖、高TG与超重肥胖、高TG与心肌梗塞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内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相关性。女性中除了低HDL-C与糖尿病、低HDL-C与心肌梗塞、高LDL-C与心肌梗塞、高TC与心肌梗塞、低HDL-C与脑卒中、高TC与脑卒中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以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2)。表2 血脂异常与主要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 例(略)注:*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2.4 血脂异常人群锻炼情况
本次调查锻炼的定义为不包括体力工作的锻炼或娱乐性活动每周1h以上。调查人数为2615人,其中血脂异常人数为1487人,参加锻炼人数为1129人,锻炼率为75.92%。血脂异常人群中男性锻炼率为72.76%,女性锻炼率为78.08%,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2.5 血脂异常人群与吸烟、饮酒的关系
本次调查人数为2615人,其中血脂异常人数为1487人,吸烟人数为393人,吸烟率为26.43%;饮酒人数为425人,饮酒率为28.58%。血脂异常与吸烟、饮酒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子,已为大家所公认。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逐渐增高的势头[3,4]。本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异常在海淀区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男性年轻化趋势明显。因此,控制血脂异常十分紧迫,对于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是意义重大。
本次调查从海淀区9个街道18个功能单位和9个生活社区中整群随机抽取成人2615例,男911例,女1704例,其中血脂异常人数为1487例,患病率为56.86%;男602例,女885例,男性患病率66.08%,女性患病率51.94%。血脂异常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低HDL-C和男性的高TG以外,高LDL-C、高TC和女性的高TG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18~44岁,男性血脂异常发生率要高于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因此,根据人群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确定干预的重点人群,可以显著的提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进一步分析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关系时发现,血压状况与血脂异常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数据显示,血脂异常还是以较高的比例与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合并存在,虽然与心肌梗死、脑卒中分布差异没有非常显著性,但是高TG和血脂异常的分布显著性差异显示还是有相关性的。美国的经验证明,人群中胆固醇水平由5.95mmol/L下降到接近5.17mmol/L,即可使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近50%[5]。这种多因素聚集势必大大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6]。因此,控制血脂异常对防治心血管病是有重大意义的。
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时发现,行为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与血脂异常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另外血脂异常人群中参加锻炼人数为1129人,锻炼率为75.92%,男性锻炼率为72.76%,女性锻炼率为78.08%,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虽然了解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可为预防控制提供更的依据,但是根据目前的资料,我们更充分的相信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对血脂异常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血脂异常的防治是任重道远的。我们会把血脂异常人群的管理和干预工作结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日常工作中,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多参加有关的知识讲座,使大家认识到血脂异常的危害,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逐步改变行为危险因素,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改善膳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多因素综合控制血脂,这是血脂异常防治最重要的策略和干预措施。
【】
1 杨宏云,李淑葵,曾平,等. 北京市城区人群血脂异常的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65-268.
2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 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169-175.
3 国家“九五”科技公关课题协作组.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74-79.
4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 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255-259.
5 李健斋,董军.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新指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9:185-189.
6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等. 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