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性
【关键词】 体内药物分析;重要性
体内药物分析是由药物分析派生出来的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的变化的新兴学科[1,2]。随着生命的,生物医药学及临床药学的兴起,特别是药物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使“给药方案个体化”、“药物监测”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体内药物分析学科亦应运而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药学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这学期我院也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选修课,现就此谈一点看法与体会[3]。
1 为什么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1 可以选择最佳的给药剂量与给药方案,做到合理用药 以往临床上对同种疾病患者,给予同样剂量的药物,可是治疗效果却差别很大。例如对癫痫发作患者施以同样剂量苯妥英钠治疗,过去认为每日300mg可以控制症状,而实际却不然。有人观察了200例,结果能控制发作者占28.5%,测得血药浓度为10~20mg/L;无治疗效果者占60%,测得血药浓度<l0mg/L,;而有11.5%患者出现中毒症状,血药浓度>20mg/L。这就说明不能简单地依据表观剂量来推算机体的效应。要保证药物安全、有效,必须对患者体液、尤其是血液中药物含量进行测定。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表明:机体对药物 的反应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有关。所以根据个体病人的体液药物浓度监测后,制订给药方案是合理的。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地高辛、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小,与中毒浓度又相当接近,对肝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用药更有必要。因此,近年来国外已开展“给药方案个体化”、“治疗药物监测”工作。
1.2 有利于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某种药物或其制剂在体内行为即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过去医师与药师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估计,而药学研究,通过测定药物的各种动力学参数,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清除率(clearance)、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等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设计也要了解该药物在体内转运过程、作用原理和药物动力学的有关参数。故研究药物动力学的最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进行体内药物分析。
1.3 药物管理问题 目前,药品普遍存在严重滥用现象,而且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如吸毒、运动员滥用药物等)。此外药物中毒也时有发生,这些也需要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尔后进行治疗。许多国家药典已将生物利用度作为评价药物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也离不开体内药物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2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及特点
2.1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 体内药物分析的作用是: (1)为临床药学研究提供数据和分析方法; (2)应用于临床药物浓度的监测; (3)药物代谢动力学中应用; (4)受药物影响的体内内源性物质测定; (5)为药品管理和新药设计提供数据和信息。
2.2 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首要任务是为临床药学和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分析数据,这就决定了其独特的分析方法。 (1)样品必须净化。供分析的样品来自不同生物体,组成复杂,干扰物质多。如体液和组织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成分可与药物结合,且干扰测定。因此测定前通常需进行不同程度分离、纯化,方可进行测定。 (2)样品浓缩。一般而言,能供分析的样品量较少,其中所含药物或其衍生物的量更少,实际进行的是微量分析,最低检出量达10-1~10-3μg,甚至更低。另外样品不易重新获得,所以经净化后的样品还应进行必要浓缩。 (3)方法要简便、快速和准确。样品若系临床药物浓度监测的分析,由于工作量大,故分析方法越简单越好;若为有关科研提供数据,则要准确性高;若与中毒解救有关,则要求越迅速越佳。 (4)还需有一定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
总之,体内药物分析首要的是建立适合体内样品中药物的灵敏性高、选择性好、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目前常用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免疫测定法等[4]。
3 重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无疑来自生物医学领域及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要求和分析技术上的飞跃性进步。临床治疗中药物监测和制剂生物利用度 测定是体内药物分析最初的用武之地。而目前随着药物体内过程的研究工作和药物代谢物分离测定工作逐渐成为新药开发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时,体内药物分析学科已与药物 代谢动力学和临床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学科的发展已对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求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应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并具有相应的临床药理及药物代谢机制等基础知识,只有这样药物分析工作者才能拓宽思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有关工作。因此,认真学习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包括“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血药浓度与合理用药” 、“治疗药物监测”、“血药浓度测定种类”等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为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后的各章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
4 体内药物分析样品种类、采集与制备的主要知识点
4.1 样品种类及采集 可供分析的样品不外乎来源于人或动物的体液、各种组织和器官,如血液、唾液、乳汁、胆汁、脊髓液、泪液、精液及尿液等,现仅介绍常用几种。
(1)血样:药物在体内作用部位浓度与药效直接相关,而且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又是通过血液运转到作用部位。血药浓度理所当然可作为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的指标。
所谓血样是指全血、血浆或血清,一般情况下血浆分离快、易得,且药物在血浆中浓度与红细胞中浓度成正比,故最常用。只有测定药物在两者内分配比(如测定平均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成分)时宜用全血。血清成分更接近于组织液化学成分,测定其中有关成分含量比全血更能反映机体情况,亦常用。
血样应当等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这样才能代表整个血药浓度。动物直接取动脉或心脏血最理想;人目前多取静脉血。取血时宜用玻璃质量好的注射器,不用塑料器皿(因其与药物可能产生吸附或析出增塑剂),以免影响结果。转移血样时压力不可过大,避免挤压过度使血球破裂。
血浆系全血加入抗凝剂后,离心分取。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肝素,它是从牛、羊或猪的肠黏膜中提得的一种含硫酸的粘多糖。肝素是生物体内正常生理成分,一般不会干扰分析,用量为1ml血样加0.1~0.2mg(约为20IU)。其他抗凝剂还有能与Ca2+结合的EDTA、枸橼酸盐、氟化钠、草酸等,但必需考虑到它们与被组分发生反应或干扰某些药物的测定。
(2)尿样:尿样也是体内药物分析常用样品。因为尿药浓度测定主要用于剂量回收、药物代谢、药物尿清除率和生物利用度等研究。且样品收集简单、易为受试者所接受。
尿药浓度波动较大,可以测定一段时间内排入的药物总量。
尿液主要含尿素、无机盐,其数量常受饮食和新陈代谢影响。尿本身又是一种细菌培养基,样品获得后应立即测定。如来不及测定应冷藏或加适量甲苯(100ml尿液加1 ml)作防腐剂。
药物在尿液中多以原药、代谢产物或它们的结合物存在,如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故测定前应作必要分离。
(3)唾液:采用唾液作为体内药物浓度监测和其他研究样品,近来日渐增加。主要是因为某些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与在血浆中浓度呈相关性。唾液是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唇、腭腺分泌的,药物在唾液中的浓度相当于血浆中游离(不与蛋白结合)药物浓度。故测定唾液中药物浓度有独特价值。
唾液在漱口后15min,由流出或舌头在口腔搅动后流出而收集得,亦可采取口嚼石蜡片、维生素C或酒石酸等法收集,日收集量约为1 ~1.5L。然后离心(2000~3000转/min)15min,取上清液供分析用。
唾液中药物浓度低,一般血浆药物浓度为64μmo1/L时,唾液中仅有几μmol/L,故测定方法要求灵敏度高。本法仅适于地高辛、苯妥英钠等少数药物。
4.2 样品的制备 此步对体内药物分析很重要,主要是排除干扰,提高分析灵敏度。
(1)除蛋白(deproteinising) : 对血样(全血、血浆、血清)和尿液分析,首先要进行除去蛋白,否则在分离过程中起泡而影响测定及含量;样品中游离药物和药物-蛋白结合物处于平衡状态,既要测定药物总浓度,即应使药全部游离出来;再者蛋白质会使仪器污染。
除蛋白方法:①用乙腈、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乙腈较常用)或中性盐类(硫酸铵、氯化钠等)脱水沉淀;②使用酸性沉淀剂如三氯乙酸、钼酸、磷钨酸、水杨酸、苦味酸等与蛋白质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盐类沉淀;③用滤器将蛋白质滤除。
(2)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经除蛋白后的样品,有时需进一步净化和浓缩,常用萃取法。目前常用液-液萃取法。此法尤适于离子型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小的酸、碱性药物。水相pH对萃取不同酸碱性药物和除去杂质非常重要。pH的选择与被测组分pKa直接相关,pH=pKa时,被萃取组分有50%以结合形式存在。一般说来,对碱性药物水相pH宜比pKa高1~2pH单位;对酸性药物则低1~2pH单位。
(3)酶解法(enzyme digestion): 当测定以内脏器官(如肝脏)制成的匀浆样品及某些对酸碱不稳定或强蛋白结合的药物时,常用此法使药物析出,再用溶剂提取。本法可避免药物因高温降解或因酸而破坏,常用的酶是枯草菌溶素(subtilisin),系一种细菌性蛋白水解酶,pH7.0~11.0,温度在50~60℃时活力最强。
(4)轭合物水解处理(hydrolysis of conjugates):由于药物在血浆或尿液中,常与某些内源性物质结合。如与葡萄糖醛酸(含-OH、-COOH基团药物)结合成苷,与硫酸(含酚-OH、芳胺、醇类)结合成酯。这些样品应在测定前进行酸或酶水解,使药物游离出来,再以有机溶剂提取,酸用量、浓度和水解温度等条件应通过实验确定。
(5)衍生化(derivatization)处理:当生物样品需用色谱法分析时,应预先作化学衍生化处理,这样可使被测组分增加挥发的蒸气压,改善稳定性、降低色谱法温度。衍生化处理作用:①使被分析药物具有能被分离的性质;②增加对检测器灵敏度;③分离异构体,增加稳定性和挥发性。常用衍生化法:硅烷化、烷基化、酰化,其中以硅烷化法最常用[5]。
5 体内药物分析中常用测试方法简介
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数据准确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药物动力学参数准确性,关系到临床用药的调整。因此,建立适当分析方法是关键问题。
5.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 - MS)法 此法结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因而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鉴别能力强等特点,可同时完成待测组分的分离和鉴定,特别适用于多组分混合物中未知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判别、化合物分子量测定,是目前能够为pg级试样提供结构信息的工具,故可用于测定生物样品和体液中药物和代谢物的痕量分析,随着仪器的不断完善与,检测技术的成熟与推广,GC-MS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在传统挥发油、脂肪油等方面的分析测定不断发展与普及外,在药物有效成分的研究尤其是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开展。
5.2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 immuno assay) 本法利用免疫化学中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建立并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测量的微量分析方法。1960年R.S.Yalow和S. A.Berson从人血浆中测定微量胰岛素首先创立了RIA法,至1968年本法成功地测定了血浆中洋地黄苷浓度而迅速发展起来。除测定强心苷外,还用于巴比妥类、生物碱、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等体内药物测定。
5.3 荧光分光光度法(spectrofluorimetry) 本法为发射光谱法的一种,利用物质受一定波长光照后,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出较照射光波长更长的荧光。可以根据荧光颜色、激发和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度进行定性、定量。灵敏度(可检10-7~10-9g/ml )比吸收光谱法高100倍[7]。
5.4 高效液相色普法(HPLC) 目前应用广泛。
总之,有关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很多,并且发展迅速。
【】
1 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8.
2 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6.
3 丁黎.研究生课程《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20(4):376-377.
4 郭涛.体内药物分析. 解放军290药局.
5 孙嘉奎.药物与制剂分析.沈阳药学院药分教研室,1984,82.
6 童珊珊,余江南.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1,20(6):360-363.
7 童珊珊,余江南,刘文英,等.体内药物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技术.药学进展,2001,2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