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谷良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给予IVIG静脉点滴,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随访复发率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症状消失时间及复发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VIG可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疗效确切,是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有效药物。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人免疫球蛋白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表现为特征性的皮肤紫癜,同时合并腹痛、关节肿痛、便血和血尿等,病程中易反复发作,临床上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应用IVIG辅助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26例,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00年7月~2004年6月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1],既往有1次以上反复发作史的患儿52例,皮肤紫癜52例,消化道症状37例,关节肿痛28例,肾脏损害16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12岁,平均(8.5±2.2)岁,病程1~25d,平均(8.6±3.0)天。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年龄、性别、临床特点、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急性期均卧床休息,尽可能寻找并避免过敏源,进行抗感染、抗凝、止血、脱敏等综合治疗,疗程2周左右。治疗组加用IVIG(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郴州生物制品分公司),300~400m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次。观察记录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症状、肾脏症状消失时间。随访观察2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后2年随访复发率比较见表2。治疗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组治疗后2年随访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2年随访复发率比较(略)

    3  讨论

    1981年Imdach首次应用大剂量IVIG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获得成功后,IVIG即被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原发性、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在防治感染和调节免疫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王强[2]对20例急性期HSP患儿,15例恢复期HSP患儿及15例正常儿童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进行检测,结果,急性期HSP患儿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3组间作两两比较均具差异有显著性,提示VEGF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并与HSP的反复发作有关。高扬[3]认为HSP患儿VEGF高表达可能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作为血管生成素促进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床复原,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VEGF过高表达并在其他促炎因子交互作用下,能促进血管通透性增高,加速白细胞游走,血浆渗出,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而加剧血管炎性反应,参与HSP血管炎症反应过程。

    参与HSP的致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a(IL-1a)、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均能促进VEGF表达。李冬梅[4]认为,外源性免疫球蛋白F(ab)片段能特异性结合IL-1a、IL-2、IL-6、TNF-a等,阻止致炎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抑制HS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VEGF表达。本文结果显示,IVIG治疗组在皮疹、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肾脏症状消失时间上均明显缩短,特别是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与以上报道相符。IVIG治疗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较少等特点,值得临床医生推广应用。

    【】

    1  王慕逖.儿,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6.

    2  王强,董巍.过敏性紫癜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1):1078-1079.

    3  高扬,刘志辉,张茹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2):65-66.

    4  李冬梅,刘晋华,蔡大伟,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在儿科临床应用进展.儿科药学杂志,2004,1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