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 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 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医学透皮吸收和经 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 着非常意义。


  1 整理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 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 》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 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 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 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 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 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 中极、关元治疗妇人 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痊愈,效 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 达95.93% 。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 朱氏[6]用 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 孕症150例 ,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 [9]用杜仲 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 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 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 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 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 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李氏[6]在进行天灸 防治绝经 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 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可见天灸疗法不 单纯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局部和全身的治疗 作用。


  药物的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 类新制剂[10]。我国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西药经皮给药制剂 开始投入 使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虽然较慢,但毕竟已起步。人们预测随着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 技术的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前景。从文献资料分析看,透皮吸收制剂 的研究已较深入。由于药物透过皮肤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难以使药物达到所需的治疗剂量, 因此近年来人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促渗剂、药物载体方面等等。马氏[11]认为表皮 的角质 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氮酮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魏氏等[12]在观察阿魏 酸的透皮 吸收时发现:角质层是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去除角质层的渗透系数为完整皮肤的12 倍。另有研究证明[10]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 子的渗透 阻力大大下降。天灸疗法就是一种对穴区皮肤有较强刺激的方法,经过天灸后,局部多呈充 血潮红或起小泡,类似炎症。在此种情况下,天灸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更容易被吸收,是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是个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 物浓度的增加,渗透率也会提高。但皮肤吸收过程会饱和,在固定面积的皮肤上吸收剂量是 有限的[10]。天灸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虽然通过穴区有所渗入,但吸收量毕竟有限 ,是否能 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值得探讨。近年来日本和美国[13,14]在研究灸疗的作用机理 时发现: 灸刺激可诱导施灸局部的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施灸可增加对含有热休克蛋白的纯蛋白衍生 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故认为施灸部位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是作为一种免疫原而激 活了免疫[15]。天灸的药物刺激是否也使施灸局部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原激活了免疫 ,或者产 生某种特殊的新物质,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这将对揭示天灸作用原理的本质产生重要 的影响。当然天灸用药的药性及渗透率、天灸贴药的时间、天灸取穴的特异性等诸多因素亦 对天灸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天灸疗法是一种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方法,至今,临床还在应用该法治疗某些疑难 病症,效果显著。但毕竟该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虽然正常天灸的发泡仅涉及表皮 层,泡愈后不留疤痕,但部分患者接受起来仍有顾虑。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  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尤其是借着透皮吸收制剂研究的启发,将天灸法获取疗效的核心东西挖 掘出来,并依此改良天灸方法,把天灸方法变成一种更易被患者接受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 的方法,使天灸这朵中医灸疗古老的奇葩绽放出创新的光芒,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 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孙 伟. 天灸支气管哮喘157例. 陕西中医, 1988,(5):207


  2,施亚萍.发泡膏治疗痛经82例. 江苏中医, 1990,(2):36


  3,耿凤兰,于诺理.轻粉蒜泥灸阳溪治疗牙痛. 针灸, 1995,(1): 56~57


  4,龚荐纯.斑蝥麝香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痛498例. 中国针灸, 1990,10(2): 13~14


  5,刘炳权.三伏天天灸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9,(3):1


  6,朱士顺.斑蝥鸡矢膏冷灸治疗小结. 江苏中医, 1987, 8(10):29


  7,谭支绍.中医天灸疗法. 广西: 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1. 7~9


  8,杨 桦, 詹贵成, 易 红,等.黄连膏药透皮吸收的研究. 中草药, 1995,26(7):366~3 67


  9,董兴海,陈 刚,张经芬.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3):141~143


  10,梁秉文.经皮给药制剂.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6. 1,99,109


  11,马庆晏,秦 洁.皮肤的生理特点与透皮吸收. 生通报, 1997, 32(10): 24~26


  12,魏 莉, 蔡贞贞, 徐莲英.阿魏酸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中成药, 1998,20(6): 1~2


  13,Kobayashi K. Induc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hsp) by Moxibustion. Am J Chi n Med, 1995, 23(3~4):327


  14,小林和子. 钅 咸灸刺激と热シヨツ クタンパク质, あるいは ストレスタンパク质との关连性一画像解析装置による分析. 全日本钅 咸灸学会杂讠 志 , 1991, 41(1):83


  15,陆静译.运用灸诱导纯蛋白衍生物反应性淋巴细胞.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5, 17(3):61


  16,李学武,李晓泓,张露芬,等. 天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中国骨质 疏松杂志, 1998, 4(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