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摘要: 自1994~1999年共收治创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83例。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是骨筋膜室综合征时采取的重要手段。文中重点阐述了应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后,针对83例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动态的护理监护,重视和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指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Key words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Functional exercise Dynamic nursing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筋膜间隔缩小和间隔区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我院收治的8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除12例爆炸伤因就医延迟造成截肢外,其余71例均表现有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其中感觉两点分辨力障碍的有54例(占76.05%),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42例(占59.15%)。多年来本病的护理工作一直倍受关注,我院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个体差异,采取了相应的动态护理监护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62例,女21例,年龄14~68岁,平均46.74岁。致病原因:车祸56例,机械伤11例,爆炸伤16例。单纯软组织损伤11例,合并骨折72例。致病部位:小腿32例(胫腓骨骨折28例),前臂21例(尺桡骨骨折20例),大腿14例(股骨干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足7例。全部病例经确诊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术61例,截肢术12例,非手术治疗10例。其中皮肤行初期缝合13例,延期植皮缝合48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69例,功能部分丧失2例,功能全部丧失12例。


  2 方 法


  2.1 术前动态监护


  (1)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多以局部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为主要表现。在护理监护过程中,有71例病人表现为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护理中要会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前者可通过复位和固定使疼痛逐渐减轻,而后者则表现为受累肌肉被动牵拉痛或肢体远端痛,多表现为静止时仍存在疼痛。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无疼痛感时,提示有病情加重的可能,更应加强监护。护士准确及时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和程度,是为临床医师提供资料的重要依据。


  (2)观察和监测远端脉搏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受累间隔内肌力减弱、组织肿胀,都会使动脉与皮肤距离增大,脉搏相对减弱。若脉搏真正消失,则可能是血管损伤或晚期骨筋膜室综合征致动脉闭塞。根据本征患者的不同表现,其中感觉两点分辨力障碍的有54例(占76.05%),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42例(占59.15%)。其中24例患者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指(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而肌肉已发生缺血坏死,体温有上升趋势,报告医师后立即行切开清创、减压术。故肢体远端动脉搏动虽然存在,并不是安全的指标,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综合分析。护士此时的临床经验尤为重要,因为病情的细微变化若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延误病情。由于我院护士对骨筋膜室综合征长期保持敏感,尚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1]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入院后常规记录各项血、尿标本的检验时间和结果,以备随时与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因本征除肢体损伤严重外,亦可引起全身的创伤反映,其中12例因缺血时间超过12~36h,出现肌肉广泛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9例血中可见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均上升,尿中出现肌球蛋白、尿隐血阳性。3例严重者出现早期休克、酸中毒、肾功能改变征象,立即行截肢处理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故注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记录病情动态细微变化出现的时间,并及时报告医师,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对于12例截肢者,做好心理护理,细心做好解释工作。随着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沟通和善意的解释截肢手术的必要性,是保证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的前提。


  2.2 术后护理


  (1)对于骨筋膜室综 合征的患者,多为彻底减压术。在行筋膜切开减压术治疗的61例中,皮肤行初期缝合13例,其余48例行切开复位后,需延期植皮缝合。其深筋膜保持开放,切口内留置负压引流管,且伤口渗液较多。护士配合主管医师除伤口每日换药1次,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外,注意抬高患肢。保护患肢伤口,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并定期检测体温每日4次,记录血常规、尿常规、伤口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护士还应观察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紫绀、麻木、疼痛等逐渐加重,首先考虑是手术减压不彻底,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2]


  (2)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患肢局部组织切开减压手术处理前,本组83例患者均静脉应用3~5天25%甘露醇250ml,2次/日,地塞米松10mg,1次/日,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因甘露醇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细胞内和血管外的液体摄入到血管内,扩充血容量,降低组织压。与地塞米松合用,能消除因压力解除灌流恢复而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短时间内有效阻断或缓解病变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恶性循环。我院还根据病人个体的具体情况,有57例因伤口渗出过多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给予适当的输血或血浆、白蛋白,护士观察输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映。并根据体重、出入量和个体差异建议主管医师适当调整入量。[3~5]


  (3)做好一般护理工作,确保病室内空气清新,冬季每日开窗通风3次,并注意患者保暖。夏季除通风并保持23~25℃室温外,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20~30min,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在83例中,有17例在60~68岁,由于术后卧床时间延长,特别注意防止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 功能锻炼指导


  3.1 保持肢体功能位


  本组患者在入院后首先指导其保持肢体正确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畸形,影响以后的功能。例如:在12例截肢病例中,其中下肢截肢6例,注意将其残端保持在伸直位,否则可因屈髋肌的牵拉而出现屈髋畸形,将严重影响安装假肢。各肢体功能位分别为①股骨干骨折:保持髋关节前屈15~20度,外展10~20度,外旋5~10度,呈外展中立位。②胫腓骨骨折:保持肢体患肢抬高过心脏,踝关节趾屈5~10度。③胫骨平台骨折:保持膝关节屈曲5度或伸直0度。④前臂骨折:保持肘关节屈曲90度或伸直0度。⑤踝关节骨折:趾屈5~10度。

 


  3.2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为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预防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应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进行性的指导,主要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为原则。开始时,建议患者进行除患肢以外的各关节的任意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每次50下,3次/日。检查锻炼方法是否正确,可将双手放于髌骨两侧并推动髌骨,应不能活动,则股四头肌坚强有力。②直腿抬高5~10cm,并保持1~5min,3次/日。③负重锻炼:开始时,踩称15~20kg,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力量。④牵引锻炼:从5kg逐渐加至25kg,3次/周。⑤前臂旋转练习:旋转是前臂的主要功能,也是评价尺桡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生物力学力矩的概念,把尺桡关节作为受力点,旋前方肌与支点力臂长,功能锻炼省力。而旋后方肌与支点力臂短,则功能锻炼费力。本组21例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中,有20例为尺桡骨骨折造成。在获得有效固定后可开始锻炼。其旋前动作应由前臂的旋前方肌为主动肌,肱二头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旋后动作由旋后肌为主动肌,肱二头肌为辅助肌来完成。每日量力而行,不可强求。[6,7]


  在指导锻炼的过程中,能主动按照护理要求参与锻炼的仅为50%,但经细心开导和病友间功能疗效对比后参与率达到100%。患者出院后,嘱其应继续坚持患肢功能锻炼8周以上,并随诊观察1~2年。


  3.3 截肢术后残端训练


  对于本组中12例已经采取截肢术的患者,观察残端伤口无发热、无出血或渗液、无局部红肿、无剧烈疼痛时,即可进行功能锻炼。方法包括:①取平卧位,残端肌肉放松,用弹性绷带每天包扎 4次,每次15~20min。并对残端给予均匀的压迫,以促进残端软组织收缩。②对残端进行按摩、拍打,每次50下,3次/日。③蹬踩练习:逐渐由软到硬,每次50下,2次/日。④踩称练习:取站立位,身体保持平衡,使患肢垂直放在体重称上,适当将身体重心移向患侧。可逐渐由5~30kg。其特点是模拟患肢早日负重,锻炼残端承受压力、重力,为安装义肢作准备。此外,有4例患者在截肢术后仍感觉患肢幻觉痛,拒绝残端的锻炼。此时指导患者,在其感觉患肢仍在的基础上与健侧同时进行肌肉的等长等张收缩,约术后1~3个月患肢幻觉痛可自行消失。


  4 体 会


  (1)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与筋膜间隔缩小和间隔区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常对骨折移位轻的、复位的和石膏固定后的患者重视不够。尤其对大血管损伤,因组织缺血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反应性肿胀,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时,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判断,常常使护理工作变为被动。所以,对可疑病例,如:出现相应筋膜间隙的肌肉收缩痛、运动减弱或相应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均应警惕,加强监护。


  目前国外已使用间隔测压法以明确诊断。对于护理工作的完成极大限度的提供了可靠的监护依据。Schwartaz等认为,对怀疑本病者,应监测筋膜内压,如压力为4~5.3kPa时应严密观察,压力>5.3kPa时则应诊断本病。但由于器械昂贵,使国内使用受到限制。[8]


  (2)通过对8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使我们认识到,骨筋膜室综合征除及时地切开减压治疗外,良好的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所以,在护理肢体损伤的病人时,除通过以上临床动态护理监护外,了解本病的病理过程对于护士也极为重要。随着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和患者自身对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护士个人的护理风格也应不断改变。运用的整体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诊断及个体心理、社会、精神差异等,使护士能带有预见性的对症实施指导及功能锻炼是减少本病发生和促进康复的新手段。动态护理的监护过程是体现护士个人素质和疗效的标准。我院在完成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和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参与的护士发挥出个体的,与他人沟通的潜在能力。判断和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特点,针对性的实施护理非常重要。


  参 考 文 献


  1,梁华,王庭凯,宿松.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防与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1.


  2,张清元,张景春,李建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附19例临床报告).实用骨科杂志,1999,5(2):98-99.


  3,袁锡翔,赵文宽,陈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骨伤,1999,12(6):8-9.


  4,李康,黎君若,孙晓太.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早期综合治疗.中国骨伤.1999,12(1):21-22.


  5,张悟五,殷代昌,陈家臻,等.应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预防四肢外伤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40-41.


  6,雍宜民,王亦璁.前臂骨折旋转功能障碍.中华骨科杂志,1983,3(3):169-172.


  7,林垂聪,黄其杉.前臂骨折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中国骨伤,1999,12(5):30-31.


  8,Wchwartaz JR,Brumback RJ,Lakatos R,et al.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thigh.J Bone joint Surg (Am),1989,7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