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近年来,各地医家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化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药本病的作用机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动物模型、指标观察及复方验证的角度开展。


  1 研究进展


  1.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药物疗效观察


  为了开展本病的实验研究,许多学者对本病的实验动物模型作了研究,目前有关本病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采用化学法和免疫法,尤其是免疫法进展较快。


  马贵同〔1〕在80年代采用的乙酸刺激法,是利用乙酸的化学刺激作用导致实验动物出现局灶性溃疡,从而完成其模型制作的方法。该方法稳定可靠,容易操作,成功率高,迄今仍是科研中常用的造模方法。其后有田洪〔2〕等结合中医特点,用20%番泻叶浸汁结合5%冰醋酸2ml灌肠法制作“脾虚”模型,使之更加符合中医证候特点,并在益气温阳健脾方药治疗中得到反证,可以说是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制作具有中医证候特点动物模型的成功范例。


  李芳等〔3〕采用直接饮水法,给大鼠饮用1.5%右旋糖苷硫酸钠饮用水。8周后形成局灶性溃疡的病理改变及出现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症状。邹移海、连至诚〔4、5〕等采用二硝基氯苯法,以2,4-二硝基氯苯丙酮液滴背1次。每次每鼠5滴,连用14天致敏,其后每日向肛内6cm处的结肠肠腔灌10g/L二硝基氯苯乙醇液1次,连续4天。造模后大鼠结肠出现典型溃疡和炎症症状。


  采用免疫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在发病机制上似乎更加接近本病的发病原理,因而更多地被实验研究者所采用。马贵同〔6,7〕参照《药实验方法》及日本崛田忠弘〔8〕方法,结合本病自身免疫发病学说,以抗原刺激产生动物体内免疫反应制作大鼠模型获得成功。所用抗原采自大肠杆菌O55致敏后家兔的结肠粘膜,给大鼠足趾、腹股沟和腹腔内注射致敏后再以抗原液和福尔马林灌肠,3天后溃疡形成,局部糜烂坏死、腺体破坏,30天后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溃疡典型存在。


  应用免疫法造模的诸研究者,其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抗原的制备来源不一。如陈治水、吴焕淦〔9,10〕采用的是人体术后新鲜的结肠粘膜层匀浆离心而成。黄永年〔11〕采用的是大鼠结肠内容物划线于伊红-美蓝平板,37℃培养24h产生大肠杆菌,扩增后又以福尔马林杀死细菌,最后制成灭活细菌悬浮液的抗原。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的结果是溃疡的形成。


  1.2 实验指标观察及复方验证


  江学良〔12,13〕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机体内血小板活化膜标志物可溶性粘附分子P选择素(CD62p)及GP53(CD63),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活化衍生物TXA2含量,研究本病中医分型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发现以湿热内蕴及气滞血瘀型的实证更为明显。同时还测定了其他粘附分子的变化,发现组织与血液中CD44、CD62p、CD54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提示粘附分子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对判断或监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及活动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高亚菲〔14〕观察31例中医辨证分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血清SOD活性、补体C3水平、免疫复合物(CIC)含量,MDA含量,外周血NK细胞活性等有关免疫生化指标,结果大肠湿热组、脾虚夹湿组CD4、CD8均低于对照组,大肠湿热组细胞RCIA、RCIC均低于正常组,大肠湿热组血清CIC、MDA、SOD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下降,CIC和LPO上升可作为大肠湿热型客观指标。脾虚夹湿型辅助性T细胞下降明显,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正常可作为该组客观指标。


  吴焕淦〔10〕从神经免疫学角度探讨了隔药灸治疗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表明隔药灸大肠俞、气海穴能显著降低实验大鼠下丘脑、垂体、血浆中α-内啡肽(α-EP),能调节免疫功能紊乱而起到治疗作用。


  冯百岁〔15〕用10%乙酸灌肠造模大鼠后采血及结肠组织测定SOD活力,结果表明造模组大量血浆和结肠组织SOD活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氧自由基参与溃结的发病过程。


  邹移海〔4〕用二硝基氯苯法制作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中药复方胃肠康的治疗作用,发现一氧化氮合酶(NOP)显著升高,并通过埋藏电极记录结肠电,发现结肠的基本电节律变慢,幅值降低,收缩性复合肌电及峰电明显减少。以离体26肠道流体推进检测系统以观察发现模型鼠结肠推进动力异常。经胃肠康治疗后均改善,促进机体对NO水平的调整。


  夏素霞〔16〕观察了中药复方补正冲剂治疗前后外周血中5-HT和CIC的含量变化,发现中药复方补正冲剂能降低外周血5-HT,清除CIC,减少补体系统的激活,阻断Ⅲ型变态反应。


  黄永年〔11〕以正常鼠大肠杆菌为抗原免疫大鼠4次制成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中药肠炎康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中药肠炎康治疗后,溃疡收口,便血改善,循环中免疫复合物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提示中药白头翁、丹参、大黄、马齿苋等药物具有治疗溃结的科学内涵。


  谢培元〔17〕用中药制剂溃结灌肠液治疗1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到血浆蛋白HP、α1-AG、α1-AT明显下降,Fn明显上升。提示4种血浆蛋白含量变化对溃结病轻重、治疗进展、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中药制剂具有明显的免疫调整作用。


  张晓峰〔18〕在马氏〔7〕治疗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清肠栓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观察清肠栓对实验大鼠粘膜损伤程度,血清IgA、IgG、IgM、IL-1及血小板粘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清肠栓能够明显增高IgG及IL-1水平,降低血小板粘附性。推测清肠栓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机能,改变血液高粘状态,以促进溃疡愈合和炎症吸收。


  2 研究展望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开展较多的是中药复方疗效的观察以及实验指标的检测。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制剂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状况,促进微循环、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及粘附分子介导的改善等作用,用治本病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溃疡疮面的愈合、炎症物质吸收的效果,因而能够减少复发,巩固疗效。通过现代科学实验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科学的内涵,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效的科学阐明奠定了基础。随着本病发病机理的不断阐明,新学说将不断涌现,尤其是基因水平的研究给本病的研究带来了飞速的,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来研究中医将促进本病的最终阐明和有效治疗。


  然而在实验研究方面亦存在许多不足:①动物模型的研究缺乏可重复性。有关动物模型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客观化研究欠缺,造模方法不一,标准不同,给实验观察的研究带来较大差异。②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不多,拆方研究较少,大多的复方研究仍局限于对临床疗效的观察及部分指标的检测,因而影响了中药的使用和推广。③有关实验指标的检测存在片面性,部分实验可重复性较差。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病的研究必须注意:①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实验手段建立动物模型,注重实验动物模型的客观化研究,设立对照组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②加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客观化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③实验观察指标的设计尽可能全面科学合理,检测指标要有重复性并尽可能进行动态跟踪。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中药现代药理、生物活性研究基础上,筛选与组方,开发新剂型,便于患者使用。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有关本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日益深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医药治疗本病亦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马贵同.中医中药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85;26(7):33


  2田洪.保元肠疡灵对豚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研究.中成药,1995;17(3):26~28


  3李芳.硫酸锌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4):229~230


  4邹移海.复方胃肠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一氧化氮(NO)异常.华 人消化杂志,1998;6(4):288~290


  5连至诚.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电和动力异常及中药胃肠康的治疗调整作用.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5):25~28


  6马贵同.中药栓剂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2):2


  7马贵同.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9):1~5


  8崛田忠弘.日本消化器病学杂志,1986;(83):660


  9陈治水.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与健脾灵复健作用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8):488~490


  10吴焕淦.隔药灸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及β-内啡肽的影响.中国针灸,1997;17(3):163~165


  11黄永年.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中国肛肠杂志,1997;17(1)8~9


  12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粘附分子的变化意义.华人消化杂志,1998;6(2):54~55


  13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中医杂志,1997;38(12):730~731


  14高亚菲.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分型与有关免疫生化物质关系的探讨.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3):356~358


  15冯百岁.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SOD观察.中国肛肠病杂志,1997;17(1):17~18


  16夏素霞.补正冲剂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外周血5-HT和CIC的影响.时珍国药研究,1998;9(1):24~25


  17谢培元.溃结灌肠液对溃疡性结肠炎血HP、α1-AG、α1-AT、Fn含量变化的影响.中国肛肠杂志,1997;17(1):8~9


  18张晓峰.中药清肠栓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实验模型的影响.河北医学,199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