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一个与母体妊娠密切相关的血清指标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 PAPP-A)是近几年妇产科研究的一项新指标,可与其它指标一起诊断各类疾病。它是一种在妊娠期间母体血浆中逐渐增多的大分子糖蛋白的化合物,其分子量为8000kd,等电点PH4.4。它由两个二聚体聚合,每个二聚体又由两个单体通过二硫键相连接。免疫电泳发现,PAPP-A含唾液酸、葡萄糖、甘露糖和N-乙酰基α-D-半乳糖等。它与α-2巨球蛋白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在PH2和PH12时完全被破坏,在70℃时部分破坏。胰蛋白酶能部分破坏纯化的PAPP-A活性。以下就其临床作用加以综述。
一、孕早期筛查唐氏综合征
长期以来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的生化筛查都建立在妊娠中期PAPP-A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起用于孕早期DS的筛查。Wald等[1]筛查了77例与DS有关的产妇,共筛查了七种指标,发现血清PAPP-A值在与DS有关的孕妇是正常孕妇的43%,而β-hCG是正常孕妇的1.79倍。他们认为用这两项指标综合母亲的年龄,可估计胎儿DS的危险性。Casals等[2]研究了19例DS的孕妇,他们进行了三项指标的测定:β-hCG、甲胎蛋白(AFP)和PAPP-A。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最好的检出率是PAPP-A和AFP,检出率分别为85%和82%,并支持PAPP-A可作为孕早期筛查DS的一个单项指标。Krantz等[3]用酶联免疫测定了22例DS的妇女和483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的β-hCG和PAPP-A,其均值分别是正常对照值的2.09倍和40.5%;检出率为68.2%。他们发现22例中11例母亲的年龄都偏高(≥35岁),因此孕早期用游离β-hCG和PAPP-A结合母亲年龄筛查DS ,其作用相当于AFP和hCG的筛查或相当于孕中期AFP、hCG加雌激素的筛查。Forest等[4]也检查了10例DS的18例胎儿和160例正常人,发现游离β-hCG在DS是正常人均值的1.8倍;而PAPP-A明显降低,是正常人均值的51.0%。他们结论是:母血清游离β-hCG和PAPP-A可作为孕早期筛查DS的指标,可代替孕中期的筛查。其它一些学者的研究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结论[5~8]。
另外,Wheeler等[9]的研究发现,滋养叶抗原水平PAPP-A和游离β-hCG在22三体妊娠早期的母血中浓度降低,此指标先于B超异常诊断出现。免疫组化的发现与这些指标的降低是一致的。
二、PAPP-A与胎儿生长的关系
Abbas等[10]测定了三组孕妇(分别为单胎妊娠组、双胎妊娠组和多胎妊娠组)血清SP1和PAPP-A的值。发现多胎孕妇产前血清中两种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双胎孕妇,产后PAPP-A浓度仍明显高于双胎妊娠。一方面证实了PAPP-A主要是由胎盘、蜕膜产生的;另一方面提示多胎妊娠PAPP-A的值是升高的。Pedersen等[11]用放射免疫试验对93例8~14周单胎妊娠孕妇的血清进行人胎盘泌乳至少和PAPP-A的测定,并追踪了这些孕妇分娩胎儿的出生体重。发现母血清PAPP-A的水平与胎儿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APP-A的水平越高,胎儿生长越好;而且高水平的人胎盘泌乳素和PAPP-A预示胎盘成熟度好且即将分娩,可能由于胎儿生长良好。Johnson等[12]测定了60例妊娠5~13周的妇女血清hCG、SP1和PAPP-A的值,追踪至分娩,发现8例早产的孕妇PAPP-A的值比52例足月产的孕妇明显降低(P=0.0001~0.028);而且根据性别和孕龄核对出生体重后,发现早产与生长迟缓无关;而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可能与孕早期胎盘的发育和功能受损有关。
Sorensen等[13]研究了240例妊娠19周以内的正常孕妇,发现PAPP-A以及其他几种胎盘蛋白,如:胎盘泌乳素(HPL)、hCG、妊娠特异性B1-糖蛋白(SP-1)与胎盘生长及胎盘功能密切相关。
三、对其他疾病的诊断价值
(一)异位妊娠 Sinosich等[14]测定了16例被诊断为宫外孕的妇女血清的PAPP-A和孕酮,发现77.8%的人PAPP-A是高的,87.5%的人孕酮是高的,这两项指标对宫外孕 的诊断意义较大。Johnson等[15]证实,PAPP-A在异位妊娠比单胎妊娠低,而且其他胎盘蛋白也降低,说明异位妊娠滋养叶功能是降低的。
(二)妊娠高血压 已有研究证明,母体舒张压高时,PAPP-A水平亦高,可作为诊断妊娠高血压的一项指标。而且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当其它蛋白尚未受影响时,PAPP-A的母血浓度已开始升高。Oxvig等[16,17]研究发现,在妊娠过程中,PAPP-A与嗜伊红细胞基础蛋白形成物(proform of eosinophil major basic protein,proMBP)以二硫键结合形成复合物。他们研制了抗PAPP-AproMBP复合物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建立了一种用mAb识别PAPP-A亚单位的放射免疫法。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妊娠过程中,血清proMBP的水平大大超过了PAPP-A。用proMBP特异性mAb经层析分离出两种复合物:一种是proMBP与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以二硫键2:2结合的复合物,另一种是proMBP、血管紧张素原和补体C3dg以2:2:2结合的复合物。ProMBP在妊娠期间以这三种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并出现这些复合蛋白的特异性交叉反应,是妊娠高血压病生理的重要因素。他们用原位杂交法将MBPmRNA定位于胎盘X细胞。
(三)滋养叶细胞肿瘤的监测 很多报道已证实,在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血清中PAPP-A的水平极低,可作为诊断和的辅助指标。
四、实验室检测
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ersinger等[18]发明了一种ELISA方法,在孕早期筛查母血清中的PAPP-A,以诊断DS,证明ELISA试剂比较稳定。
1996年Qin等[19]发明了一种时间变化免疫荧光测定试验(time resolved immunofluorometric assay,TrIFMA),其敏感性<3.9mIU/L,可用于大面积筛查DS。1997年Qin等[20]利用此法测定了两种单克隆抗体,同时测定PAPP-A和游离β-hCG亚单位获得成功。
总之,PAPP-A与很多临床疾病有关,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 Wald NJ,George L,Smith D et al. Br J Obstet Gynaecol,1996;103(5):407-412
2 Casals E,Fortuny A, grudzinskas JG et al. Prenat Diagn,1996;16(5):405-410
3 Krantz DA,Larsen jW,Buchana PD et al. Am J Obstet Gynecol,1996;174(2):612-616
4 Forest JC,Masse J,Moutqin jM.Clin Biochem,1997;30(4):333-338
5 Spencer K,Souter V,Tul N et al.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1999;13(4):231-237
6 Be-Biasio P,Siccardi M, volpe G et al. Prenat Diagn,1999;19(4):360-363&nb sp;
7 Jauniaux E,Bersinger nA,Gulbis B et al. Hum Reprod,1999;14(3):842-846
8 Casals E,Aibar C,Martinez jM et al. Prenat Diagn,1999;19(1):8-11
9 Wheeler DM,Edirisinghe wR,Petchell F et al. Eur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1996;66(2): 197-199
10 Jbbas A,Sebire nJ,Johnson M et al. Hum Peprod, 1996;11(4):900-902
11 Pedersen JF,Sorensen s,Ruge S. Acta Obstet Gynecol,1995;74(7):505-508
12 Johnson MR,Riddle aF,Grudzinsas JG et al. Hum Reprod,1993;8(11):1942-1947
13 Sorensen S, Momsen g,Ruge S et al. Hum Reprod,1995;10(2):453-458
14 Sinosich MJ,Torode H, saunders D.Aust N Z J Obstet Gynaecol.1993;33(3):307-311
15 Johnson MR,Bolton vN,Riddle AF et al. Hum Reprod, 1993;8(9):1496-1501
16 Oxvig C,Haaning J, kristensen L et al. J Biol Chem ,1995;270(23):13645-13651
17 Bonno M, Oxvig C,Kephart gM et al. Lab Invest,1994;71(4):560-566
18 Bersinger NA,Marguerat p,Pescia G et al. Reprod Fertil Dev,1995;7(6):1419-1423
19 Qin QP,Nguyen TH, christiansen M et al. Clin Chim Acta,1996;254(2):113-129
20 Qin Q, Christiansen M, lovgren T et al. J Immunol Methods,1997;205(2):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