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5 氧自由基代谢变化研究
探讨CRF中医虚实辨证与脂质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关系发现,CRF组血清LPO含量,总SOD,CuZn-SOD,SOD,Mn-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RF偏实组LPO含量、SOD活性升高更为明显,与偏虚组有显著差异。
CRF患者氧自由基代谢状态,以及不同中医证型的氧自由基(OFR)代谢变化方面的研究显示,CRF患者的SOD活力、GSH-Px活力低于健康成年人,MDA含量高于健康成年人。CRF中医辨证各型的OFR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自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SOD、GSH-Px活力逐渐降低,而MDA含量逐渐升高。
还有人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差劲胺法分别测定慢性肾衰患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探讨CRF中医虚实辨证与LPO、SOD关系,发现CRF组血清LPO含量、总SOD,CuZn-SOD,Mn-SOD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RF偏实组LPO含量、SOD活性升高更为明显,与偏虚组有显著差异[15,16]。
6 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研究
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液粘滞综合征与中医血瘀证的关系方面,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变,慢性肾衰血瘀证患者处于高凝、高聚、血栓前状态,血液粘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BHS、BHLS,临床分型与慢性肾衰分期、BVS分级呈相关性[17~20]。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迁延日久,病位广泛,病机错杂,其中脾肾阳虚为根本,遂致水湿、湿毒潴留,而正虚、水湿、湿毒又皆可致瘀。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都证实慢性肾衰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和GMP-140的异常,且可先于慢性肾衰血瘀证的出现,并且贯穿始终。这对于临床早期判断血瘀的发生、指导治疗及判断疗效都有重要的意义[17~20]。
7 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研究
慢性肾衰患者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改变方面研究提示,慢性肾衰阳气虚证的病理基础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尤其表现为在体内起活性作用的FT3随肾衰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是正常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同时伴有严重的贫血,构成了慢性肾衰阳气虚证的病理特点。
临床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指导辨证分型,并探讨其机制。慢性肾衰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测定其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观察血液透析次数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发现甲状腺激素与人体疾病虚实存在内在联系,其水平高低可为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提供一个量化指标。
另有用温肾补脾汤来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观察肾阳虚型患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用参附注射液实验研究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阳虚型小鼠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实验研究强肌健力饮对肾阳虚大鼠CRH、ACTH、Cor水平的影响;实验观察留针时间对肾阳虚家兔皮质醇及生命质量的影响等。通过以上中药、针刺或动物实验来研究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等的变化[15,21~25]。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近几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研究涉及面广但深入不够;②很多实验方法缺少统一标准,使研究结果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倚;③客观的病理生理指标与缺乏统一标准的证候诊断之间难以找出明确的规律。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有意义的病理生理指标要深入研究;②实验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提高可重复性,尽量减少主观误差;③加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④整体宏观研究与实验室微观研究要有机结合等。并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证候的现代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福凤,王忆勤,李果刚,等.慢性肾衰舌脉象与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42.
[2]李福凤,王忆勤,何立群,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互关系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3):33.
[3]李福凤,王忆勤,李果刚,等.肾炎后慢性肾衰虚证患者Upro、IgA、PTH、FN变化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0):3.
[4]孙升云,杨钦河,肖达民,等.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5,37(5):30.
[5]程皖,王亿平,李文娟,等.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清肾汤的干预作用[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4): 375.
[6]吕勇,王亿平,李文娟,等.慢性肾衰竭血瘀证患者血清NO、ET、IL-6的水平变化及雷氏丹参片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6,28(l):63.
[7]袁忠,吴玉霞.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型与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关系[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7): 818.
[8]魏明刚,熊佩华,孙 伟,等.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 966.
[9]魏明刚,熊佩华,孙 伟,等.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7):966.
[10]余秉治,边红萍.IgA肾病中医证型与免疫物质沉积关系探讨[J].临床肾脏病杂志,2006,6(2):83.
[11]黄赛花,郑宝林,余俊文,等.IgA肾病中医辨型与T细胞亚群、TNF-α水平相关性研究[J].首都医药,2007,14(09X):44.
[12] 马济佩,何立群,郑平东.慢性肾衰患者尿毒症毒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5,23(2):21.
[13]刘婉丽,范 萍.慢性肾衰中医虚证和钙、磷等的关系[J].江西中医药,2005,36(7):20.
[14]陈同钧,陈湘君.慢性肾衰肾虚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1):26.
[15]黄昌亚,余秉治,邵朝弟.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与氧自由基代谢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4):346.
[16]林丽婷,林君平.慢性肾衰中医虚实辨证与脂质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研究[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河北),2003,5(6):29.
[17]王缨,李国贤.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液粘滞综合征与证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2):92.
[18]王建明,皮持衡,孙云松.慢性肾衰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关系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1):37.
[19]林丽婷,林君平.慢性肾衰中医虚实辨证与脂质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研究[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3,5(6):29.
[20]徐大基,杨霓芝.中医整体排毒疗法对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37.
[21]黄振炎,缪灿铭,邓 波.血液透析患者甲状腺激素与中医证候关系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6):343.
[22]左政,姜云武,汤晓云,等.留针时间对肾阳虚家兔皮质醇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5):33.
[23]岳仁宋,吴施国,谭毅明,等.参附注射液对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阳虚型小鼠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1):1094.
[24]赵慧,陈芝喜,陈津岩,等.强肌健力饮对肾阳虚大鼠CRH、ACTH、Cor水平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4):324.
[25]李俊生.温肾补脾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及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