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层析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随着天然产物研究的不断发展,薄层层析技术也不断提高,向着更准确更灵敏的方向发展。含表面活性剂的缔和胶体的展开剂在对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鉴别中表现出了传统展开剂所不能苟同的优势,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胶束体系和微乳体系。林辉概等[18]以4%氯化十四烷基二甲基苄铵(Zeph )、乙酰丙酮和水(5∶1.5∶1.5)溶液为流动相,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的胶束体系较好地分离了槲皮素、桑色素和芦丁,均达到了完全分离的效果。微乳体系与胶束体系相比,以其具有更大的增溶量和超低界面张力[19]的特点而在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广泛应用。目前微乳体系主要组成是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醉正庚烷水。马柏林等[20]以上述微乳体系展开剂按(11.7∶15.6∶2.7∶70)的比例组成的o/w型微乳液,适合于大多数黄酮完全分离。冯颖等[21]对比以聚酰胺为固定相,微乳液为展开剂和以硅胶GF254为固定相,氯仿甲醇水(体积比6∶4∶2)下层乙酸(体积比15∶1)、醋酸乙酯甲酸水(体积比8∶1∶1)为展开剂的层析条件下进行薄层层析,结果表明以聚酰胺为固定相,微乳液为展开剂条件下,无梗五加果总黄酮中各组分基本分离,斑点清晰,共得到9个组分。
   
  黄酮类化合物常用显色剂为三氯化铝醇溶液,其显色原理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常含有5OH4酮基、3OH4酮基、邻二酚羟基这些结构单元,与Al3+生成黄色荧光络合物。 此外还有氨水熏蒸、硫酸醇溶液、碘蒸气熏等方法。杨先国等[22] 对玉竹中黄酮类化合物先以三氯化铝乙醇试液显色,但硅胶板上的荧光很弱,显色效果不理想,故改用氨水薰蒸显色,结果斑点更加清晰,而且显色的条带增多。
   
  薄层色谱法在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天然黄酮化合物成分的复杂性,对薄层色谱法的要求也需不断创新和提高,诸如文中提到的微乳液优于传统展开剂的性能,及生物自显影技术的应用,都是对传统薄层色谱法的提高和改进。因此在现代色谱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薄层色谱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与其他色谱技术的联用、新型吸附剂及展开剂的发明都可以为薄层色谱法在天然提取化合物乃至合成化合物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awlowska AM,Camangi F,Bader A.Flavonoids of Zizyphus jujuba L. and Zizyphus spinachristi (L.) Willd(Rhamnaceae) fruits[J].Food Chem,2009,112 : 858.

  [2]Lu, D.Y.,Kang, Q. S.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LC to Industrial Preparative Chromatography (IPC) in the Separation of Natural Product[J].2004,16(2):153.

  [3]卫星星.苦麦籽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研究[J].中草药,2007,20(4):537.

  [4]朱贲峰,贺肇东,王政峰,等.不同产地青钱柳的总黄酮含量比较[J].海峡药学,2004,16(3):88.

  [5]黄绍军,黄秋玲,黄路路,等.荔枝叶中黄酮甙元的分离提纯及其表征[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3):136.

  [6]冯玛莉,李培毅,王 岳.沙棘黄酮的薄层色谱鉴别[J].沙棘,2003,16(3):31.

  [7]Zhao, S.H.;Zhang, L.P.;Gao, P. 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iisoflavones from sprouted chickpea seeds[J].Food Chem,2009,114(3):869.

  [8]刘玉红,林庆生.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81.

  [9]王亚娟,卢敬华,于 铃.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蒲公英总黄酮含量[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20(3):408.

  [10] 曲建博,娄红祥,范培红.TLC 生物自显影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5,36 (1):132.

  [11]何璐,王勇,吕跃东,等.甘草黄酮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217.

  [12]葛明菊,金则新,李钧敏,等.大血藤黄酮类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4):382.

  [13]卢端萍,陈志桃,王立兴,等.葫芦茶的质量研究[J].海峡药学,2003,15(5):69.

  [14]王怀冲,范国荣.贯叶连翘提取物中金丝桃苷的分析鉴别与稳定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544.

  [15]陈欣安,陆 磊.薄层色谱法分离鱼藤中异黄酮类化合物[J].林产化工通讯,1995,2:25.

  [16]刘嘉宝,范国栋,冯 武.云南松花粉中黄酮类成分研究初报[J].云南林业科技,2001,95(2):67.

  [17]Ciesla, L.;Hajnos, M.W. Twodimensional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in the analysis of secondary plant metabolites[J].J. Chromatogr. A,2009,1216:1035.

  [18]林辉概,戈早川,李志良,等.表面活性剂用于黄酮药物的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1,26(6):471.

  [19]康 纯,闻莉毓,丁仲伯.微乳薄层色谱用于黄酮类成分分离鉴定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2):121.

  [20]马柏林,梁淑芳,董娟娥,等.杜仲黄酮的微乳薄层色谱分离鉴定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2):72.

  [21]冯颖,孟宪军,王建国,等.无梗五加果多糖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林 产 化 学 与 工 业,2007,27(4):51.

  [22]杨先国,陈四保,陈士林,等.玉竹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0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