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桂敏,杨振东 时间:2017-02-28

  3  中药生产的标准化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低劣的药品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中药材、饮片、成药的质量标准及生产规范,但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不仅表现在规范的内容没有涉及生产的各个环节,也表现在既已制定的规范科技含量不够。
   
  我国现行的中药生产主要是以2005版《中国药典》为参照的,该药典收录中药1 146种,其中药材551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31种,中成药564种[8]。其收载项目包括法定名称、处方、制法、性状 、鉴别、检查、浸出物 、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等。鉴别方法传统方法占很大比例,薄层色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现代分析技术应用还不够。没有涉及药代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的相关内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涉及甚少。其他标准还有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材标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及各地颁布的《药品标准》、《中药炮制规范》等,这些标准均存在以下方面问题:①缺乏量化指标,定性多、定量少,分析的成分往往不是有效成分 ,而是指标性成分。②中药炮制方法缺少科学标准,主要靠眼看、口尝、鼻闻和手摸等手段对饮片进行性状、色泽、质地和气味等方面的鉴别 ,真正从中药综合作用机制定性定量来检测的极少。③部分标准中没有涉及种源鉴定内容。中药材种源不清或退化,造成药理作用降低或消失。④采收季节和年限没有规定,使中药材化学组成不固定,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因不同生长期而异。⑤中药材的储藏条件和使用期限没有明确规定,这直接影响了药材品质[9]。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项国家中药生产标准对中药材生产环境(如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海拔)、农药化肥使用、珍稀品种的繁育、中药品系的维持和优化等方面进行规范。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大中药基础研究,包括种源鉴定,种植环境研究,珍稀物种的繁育及替代研究 ,继续重视药材的有效成分研究,特别是中成药成分鉴定及药理、毒理作用研究,使所有中药达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要求。

  4  国际中医药教育标准化

    中医药国际教育是培植中医药后继人才,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渗透我国文化力量的重要手段和平台。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医药教育接受的程度不尽相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实习基地的缺乏,学习时间的不足,教材的选用及各国政策和条件的限制,使学习者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可能出现片面、偏差乃至谬误等[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教育的对外传播,甚至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声誉。鉴于此,运用标准化战略,保证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健康有序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师资、教材、教育条件和设施保障、政策支持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这两个平台,依托我国已经培养的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和二十多年的国际中医药教育经验,编写多语种但内容基本统一的中医药教材,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中医药国际师资准入标准。以此为基础,推动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中医药人员的权益。
   
  关于办学原则、教材、师资、考试方面的设想如下。
   
  国际中医药教育应该:①以当地需求为导向,开设课程既要保证中医药体系的完整性,更要以当地疾病谱为基础。如对于非洲学生,侧重传授针灸和中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知识;对欧美国家学生侧重教授内分泌和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气功、食疗等亦可作为重要内容。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不同背景和基础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授课标准。③精英化教育战略。国际中医教育要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满足国际医学教育最低标准的要求,学制至少为六年,取缔短期培训,为各国培训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努力提高中医的国际声誉,为中医在更多的国家取得“医师”(doctor)资格贡献力量。
   
  教材建设由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牵头,组织各国资深专家编写,这套教材必须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知识和必要的西方医学、生物学知识。具体可参考韩医和中国大陆高等中医药本科课程体系。
  
  国际中医教育师资必须在国内接受不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外语水平必须足以表达中医药知识的精确内涵,在相关国家工作不少于5年,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总计时间不少于15年。
   
  以世中联组织的“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为基础,加大宣传,并逐步提高合格标准,争取在5年内将其作为国际中医药学历教育颁发文凭的依据。

  5  中医药管理标准化

    目前我国中医药管理较为薄弱,各种制度还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市、县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引导不够,限制过多。表现在:①不支持甚至限制中医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抗震救灾)。②没有建立适合中医发展的诊疗体系。用西医的标准判断中医的疗效,没有支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公立社区诊所,而是千篇一律的坚持医院这种规模化经营之路。③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如2007年国家基金委投入在中医药研究上的经费只占生命科学部总经费的7.3%;2006年中医事业费为49.04亿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6.6%)。④中医药教育西化严重。⑤对中医药广告审查、管理不严,假冒伪劣药品泛滥,伪中医成灾。⑥中药新药审批不严,很多老药只是换了包装,剂型,成分、药理、毒理依然不清,功效未见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凝聚力量,苦练内功,自力更生,制定适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标准,以管理求生存,以管理树声誉,进而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为止,还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标准,现在迫切需要制定的标准应包括中药品生产、流通、质量控制管理标准,新药审批标准,道地药材基地管理标准,中医病房、门诊、药房管理标准,中医药教育考试管理标准,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药科研质量管理规范,国际中医药组织建立和管理规范[2,4]等等。

【参考文献】
  1]贾谦,段黎萍,吴运高,等.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前景[J].战略与研究,2002,1:65.

  [2]李振吉.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国际传播[J].亚太传统医学,2005,13(5):5.

  [3]董志林.中医药在海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11):4.

  [4]柴可夫,钱俊文.浅谈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3:43.

  [5]李振吉,龙致贤,程四林,等.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问题[J].科学之友(B版),2007,4:41.

  [6]王志伟,赵丽珠,赵琼姝,等.中医药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3):197.

  [7]魏华凤,季 光,郑培永.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15.

  [8]王国荣.《中国药典》2005版概况[J].齐鲁药事,2005,24(5):277.

  [9]蒋慧.中药质量标准的立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7,25(12):7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