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膜原论邪伏膜原证研究
【摘要】 运用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对温病的膜原学说进行多层次、多视域研究,旨在揭示膜原证候学发生原理,膜原的形态定位,膜原的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膜原的证候状态。邪伏膜原证的类证分型,探索狭义膜原与广义膜原的内涵,廓清膜原与少阳、三焦的半表半里证关系结构,功能层次,为现代临床的感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甲型H1N1尤其是江南、岭南、两广区域的湿热类温病、湿热疫疠之一“邪伏膜原证”的辨证论治模式提供可借鉴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 系统论;膜原;湿热疫疠;少阳;三焦
Study on Latent Pathogeny in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in Systemic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Theory Su Yunfa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 Apply systemic complex study method to make multilevel and visual field study on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Principle of febrile disease,aiming to expose occurrence principle of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syndrome science,its form position,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syndrome state as well. Its syndrome types;explore its connotation in broad and narrow meanings,define the rel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level of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 and Shaoyang,half superficial and inner of triple energizer,offer reference and effective resource for moder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acute contagion,type A H1N1,esp. the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 of “latent pathogeny in 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one of wet hot febrile and pestilence diseases in Jiangnan,Lingnan and Liangguang region.
Key words: Systemic Theory;Pleurodiaphragmatic Interspace;wet hot pestilence;Shaoyang;Triple Energizer
1 中医温病学家如何发现膜原
1.1 明代杰出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独辟鸿蒙,贯通古今,创造性地将《黄帝内经》五大论膜原说应用于临床,成功地辨治了崇祯辛己(1642)年前后,江南的烈性传染病——湿热疫疠,扬弃了伤寒辛温发汗法,指出温疫与伤寒发病机理完全不同,“守古法则不合今病”,“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
温疫外感疠气从口鼻吸入,伏于“经胃”之间,舍于伏膂之内的半表半里层次,首创疏利透达法,达原饮组方原理。自明季以降,有清一代,直至当今中医药辨治临床感染性疾病,烈性传染病,吴氏首创的疠气膜原发病说为我们承传中医温病经典,运用中医中药辨治当今的急性热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审视《黄帝内经》五大论膜原的初始理论,这就是《素问》的:①太阴阳明论,②举痛论,③疟论,《灵枢》的:④百病始生论,⑤岁露论。这五大论膜原说,始处于原创的朴散状态,同时又具备了膜原的系统复杂性原型。
1.2 中医温病学家发现膜原可以划分为 :① 前《黄帝内经》时期,医家应用简陋的技术工具解剖人体,从局部器官,粗朴、直观视域:分、离、析、别、剥入手,发现了人体肠胃胸膈腹膜等形态结构空间阻隔与联接的“膜”结构与“原”空隙的腔子系统。②《黄帝内经》时期医家运用气一元论整体恒动说,尤其是道家黄老学派,以浑沌式聚、合、齐、同惟象思维,直觉玄览,揆度奇恒,道在于一。③此五大论膜原说,已从形而下的形态组织器官,提升为形而上的藏象视域:即人体表里之间,刚柔相济“膜”屏障阻隔系统的有形结构组织无形空隙通道,贯通内外流注上下的“原”空间隙、空阔、大、小、微,有序的气、血、痰、火、水、湿、宣化疏泄、决渎管道。吴又可是如何发现了“经(胃”之间的半表半里膜原?
1.3 吴氏终其一生是站在临床一线的实践医师,他直面明崇祯辛己,1642年前后,天下瘟疫横流,于悲跄之极“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亲验一生累积“个案”,试用太阳病辛温法,阳明病清气、攻下法、少阳病小柴胡汤和解法皆不治。“不死于病,乃死于医”直指某些庸医误用伤寒论法套治湿热疫疠的弊端。直觉揆度,返观内证,终究发现了半表半里——膜原证。
2 运用现代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重审邪伏膜原证
2.1 清代医家戴北山叹惜当时天下医家不识吴又可真面目,“见其书而不能信者,或知而不用者”,独俱慧眼,鼎力推广《广温疫论》。迨至民国初,何廉臣再广其说《重订广温热论》。现代急性传染病:SARS、人禽流感、手足口疫、肠病毒、甲型N1H1诸病毒,中医称之谓瘟疫疠气,虽与四时温热同属温病范畴,但于四时温病属性相异。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流行性、致病传变迅疾,以高热、神昏、窍闭、动风、出血、痉厥等症状,与一般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治法有别,须对症应变,早期考虑选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宣泄,攻里通下,以尽早截断,阻止病势蔓延为第一要务。
2.2 吴氏膜原证发现于江南太湖流域“湿地”,属于湿热类温病中,其性酷烈,其气氤氲、弥漫之特异性——湿热疫疠。指出此类疠气,从口鼻吸入,始虽外受,直趋中道→胃上口→膜原→胸膈→胃(肠)阳明。章楠认为“始于膜原,终归脾胃”,以太阴脾湿,阳明胃热而终。并认为膜原处于肺以下胃上口,与膈膜迫近,但决非膈膜证,又非胃肠阳明证。独识膜原的半表半里病位,自吴又可提出以后受到历代有心医家的追踪、探索。试问这有什么价值?太有临床价值了,凡是现代解剖技术无法显示的形态结构,必是中医独占的无形的关系结构。须知关系大于结构,关系决定功能功能层次,并衍生证候状态;证候状态分化为若干证型,证型延伸治法、方剂、药物组合系统。最终凸显病机,“方证”对应机理,由此试看邪伏膜原证——达原饮七个“方证”对应类证系统。
① 吴又可开创湿热疫疠半表半里,“经胃”邪伏膜原证,疏利透达法,达原饮理法方药系统思维。从而扬弃了半表半里伤寒少阳小柴胡汤法,辛温发汗解表太阳病麻桂法,亦不可用风温辛凉解表银翘、桑菊饮法。② 薛生白承传吴氏创制仿达原饮法,把四时皆可流行的湿热疫疠延伸到长夏湿热类温病证治的半表半里膜原证。③ 叶天士创制暑湿秽浊芳香宣透膜原法,揭示了夏暑亢热兼湿浊的新感暑秽,半表半里膜原证辨证立法制方模式。④ 樊开周,身为何廉臣恩师,绍派温病樊氏创制了新定达原饮,为辨治湿热邪伏,蛰踞于半表半里之膜原,在吴氏原方上增损:山栀、淡豆鼓、桔梗、鲜荷叶包六一散,强化了伏邪膜原疏利达外清泄药队。⑤ 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创制柴胡达原饮,俞氏以柴、芩为君,柴胡疏达膜原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证治湿重热轻半表半里的伏气膜原证,俞氏思路企图将湿温膜原证回纳到伤寒六经系统少阳病中,以柴胡替代疏利透达之槟榔,制方立法旨趋显然有别。⑥ 雷少逸作为倡导时令时间维第一性的温病家,立足临床撰作《时病论》,推进五运六气四时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的四时温病学。他是浙江衢州人氏,行医于浙地。辨治感而即发的新感湿热半表半里膜原证,特创雷氏芳香宣透膜原法,被现代教科书公认为湿热类温病半表半里证辨治经典范式。⑦ 丁甘仁,清轻宣透膜原法,作为孟河学派一代温病大家,以叶天士为楷模承传吴有性膜原学说,推广了江南“湿地”温病,以质轻灵动俱流通之药性再创吴氏膜原类证辨治模式,更有刘松峰自定新方除湿达原饮等,不一而足。现代以蒲辅周为代表的温病医家对吴又可膜原证,疏利透达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临床“个案”资源,并推进到内、外、妇、儿多学科,多病种;主客交浑,湿热交织的复杂性疑难病——邪伏膜原证辨治模式中去。
3 系统膜原论复杂性研究:一个经典命题的现代猜想
3.1 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方法论是,针对西方传统科学还原论方法失效的情况下提出的。当整体的复杂系统关系结构、功能层次,优化选择,特殊显象涌现,生命气化过程的非线性多元复杂性叠加突显,西方的还原论传统实证科学对此已无能为力。
引入这一方法论审视膜原三焦理论体系:人体三焦气化的升降、出入、沉浮、转输,早在二千年前《内经》时代就提出了,但至今仍不能加以廓清、规范地表达为完整的系统。清代医家薛生白(1681—1770)提出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这一经典命题已有350年之久,作为历史的公案,悬案至今无人解答,我将此比之为数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薛生白猜想”。
3.2 膜原为什么是三焦的门户呢?用援物类比说,有门户必有其内室,还有其室间隔之廊道,有巨、大、中、小、微的室间结构单元,更有其隐态的玄奥堂屋、密室,有待我们去探秘寻宝。薛雪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的猜想,并非独出心裁,而是接着吴有性的半表半里之膜原证候学,再转换一个视角的直觉透视。“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吴又可指出膜原处于“经胃”之间的半表半里,薛氏点明膜原位于“肌肉胃腑”之夹间,是湿浊之邪由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径由中道而直达膜原巢穴,这“中道”指的是什么部位?更紧要的是中道与膜原是处于何种关系结构?三焦的门户——膜原具有什么样生理功能,病变机理?三焦膜原中道门户这四者互动依存关系具有什么样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
3.3 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还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阳明、太阴二经之“表”是什么?为什么多易兼少阳三焦,少阳和三焦是处于何重关系互动?二经之“里”是什么?为什么易兼厥阴风木,此厥阴风木,是位于中焦之肝,还是下焦之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薛生白的膜原论是接过吴有性膜原学说的接力棒,接着讲的一种创新理念。至少在如何应用膜原的经典理论上,把吴有性辨治湿热疫疠的特异性膜原,扩展到更宽泛的外感病证治领域:即江南、岭南、两广、凡感受湿热秽浊,属于湿热类温病范畴的外感热病,都潜藏着一种普适性,指导临床辨证规范的经典膜原类证说。有人认为薛氏湿热病理论受益于喻嘉言,吴又可学说较多,此颇有见解,至少喻昌的三焦辨证说,吴又可的疠气、膜原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互系辐射。
3.4 试举以上经典理论“个案”中的:三焦、膜原、中道、门户、两经之表、两经之里、少阳三焦、厥阴风木、“经胃”之半表半里,“肌肉胃腑”之半表半里,皆非文字游戏,乃是揭示中医温病学充满了系统复杂性结构。谁说中医概念混乱,层次模糊呢?确实,你用西医的形态解剖实体、器官、肌肉、神经、分子、细胞膜、核、浆、水分子通道、淋巴系统去对照上述中医的概念,在某院士眼目内这些只能算作伪科学了。一旦转换医学哲学视角,中医的这些概念并非出自解剖工具的刀刃,显微镜下,而是出自证候状态下的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经过临床医家、基于无数“个案”的历史流程重复观察,治疗学上的试错法记录下来的真实病理状态。
3.5 现代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结构,不是显态的结构,便是隐态的结构,除了硬结构,还有软结构,除了形下实体结构,还有形上虚体结构、时令时间维结构属性的结构,功能层次结构、关系网络结构等等。
系统复杂性理论认为膜原、三焦、门户、中道、少阳、厥阴、风木,是以属性划界要素的结构虚体,它是通过临床病理来反证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态。以属性为划界作为要素的中医结构虚体系统研究,运用还原论科学实证法无法揭示其内存玄奥性规律。数学与物理学的论证,只适用于静止的空间实体,而中医的生命哲学、三焦气化过程流注是处于“精气神形”高度动态的涨落、耗散、聚敛复杂系统过程流中。
4 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与关系结构
4.1 站在人体复杂系统研究焦距揆度膜原,有两个系统:狭义膜原系统、广义膜原系统。狭义膜原论内涵:一直行纵向伏膂膜(原),二横断面走向横膈膜膜(原)的关系结构;广义膜原论内涵:①九横断层膜(原),②九直行纵向膜(原),③十八横轮的横断切面膜(原)的三组关系结构。
4.2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司功能的人体气化巨系统,决定了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功能层次的大系统,统辖下层的诸子系统。巨、大、小子系统功能层次制约着各层次纵横交叉膜原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有机对应单元,决定了诸系统膜原的特殊结构。
4.3 系统膜原论是建构在三焦~膜原门户说经典命题上,薛生白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说具有卓越的原创性贡献,解构这一命题,打开三焦玄奥性大门,把处于尘封、模糊状态的膜原说,引入到复杂系统研究范畴内,将平面几何图式的迷茫膜原,激活成立体三维结构空间膜原,促使其站立、行走、鲜活起来,纳入到三焦气化巨系统内,以主司、循、历、络、约,层层贯通的整体恒动说,融汇一气,最终落实到“方 证”对应机理,临床有效治疗的焦点上,探索出一条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新思路。
5 狭义膜原论的层次结构
5.1 用今天人体复杂系统功能层次,关系结构目光重新审视揆度中医膜原说,有必要把膜原划界为:广义膜原,狭义膜原两个空间范畴。
《内经》五大论膜原学说,吴又可、薛生白、张隐庵、周学海膜原论已经概略地匡定了这两个范畴,只不过在语言表达上仍处于模糊状态。如前所述,《内经》时代的五大论膜原是处于尘封、朴散、浑沌状态中,广泛涉及到“脾 胃 大小肠”空间区域;吴又可膜原说有较清晰的病位划界:①伏膂之下 肠胃之后;②经 胃之间。薛生白的膜原说界定在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张隐庵与周学海则将膜原推向全身上下、左右、内外的空郄、缝隙、纵横交叉、刚柔相济、无处不到的阔大形态学膜性结构:膂、筋、经、络、孙络的网络膜筋结构巨系统内。
5.2 鉴于中国古代的算经、几何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欧洲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表达模式,这就决定了中西医学在空间表达上迥然相异。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七冲门、筋膜,只能以平面几何表达为主体,立体几何为辅佐的形式展开其图景。西方医学则反之,他们通过正常人体解剖学把形态学之“膜”已作了最清晰、超细化的表达。人体立体超三维空间结构转向平面几何化的必然结果是:形态学区间划界模糊,空间占位重叠、迁移。其二,中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致使中国人对“观乎天文,以测时变”,面对二十四节气,即时令时间维度具有强烈的天道感应悟性,反之对空间定位的确定性相对模糊、薄弱。
5.3 中国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辐射到医学上必然是以时间流注过程图景为主体表达模式,时间—虚体—整体恒动,天道圜流,时间结构恒动维度为一;其三,生命形态结构在时间维度统辖空间形态的图象中,展开的视域只能靠“通会”、“历络”、“循行”、“交会”、“终始”、标本、八纲、六经系统平面结构上的展开来点化表达气一元论,阴阳五行,整体恒动生命大龙脉,天人合一的势态。其四,生命的本质不是以空间决定时间,而是以时间虚体统辖空间形态学实体。假如承认中医整体恒动构架是这样的功能态使然,那么膜原的研究是会立体地站立、行走起来,鲜活起来的。其五,膜原学说从杨上善、王冰时代起,已经坚定地从形下结构实体之“器”,迈向形上功能态层次关系结构虚体。
5.4 所以作为功能层次的膜原与三焦,试用人体复杂系统研究方法:即焦距揆度透视法,司外揣内,剥而不离,分而有序地实行整体功能系统透视法研究是可行的。不管如何,正因为三焦、膜原对中医来说太重要了!它触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学哲理敏感的神经,是中医现代化表达模式的突破口。
6 系统膜原论的功能层次结构
6.1 系统膜原论功能层次创生于《黄帝内经》五大论,经王冰、张景岳、张隐庵、周学海诸家的扩展,由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提出经典命题:“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系统膜原论是构建在狭义膜原说与广义膜原说之上的功能层次。系统膜原学说认为人体上下左右,彻里透外,纵横交叉无处不到的三维空间,隐态地潜藏着膜原的功能层次与膜原的关系结构。“三焦——膜原门户说”的主使(司)决定着膜原的功能态,功能态决定着功能层次,系统功能层次决定着下属的子系统的低一级层次,功能子系统的层次网络决定着膜原的层次关系,层次的纵横交叉网络关系决定了广义膜原与狭义膜原的结构实体。主使(司)→功能态→功能层次→关系结构组合成人体不可分割的三焦气化象科学,元整体复杂系统恒动过程流。
6.2 系统膜原论横断切面功能层次九层膜(原),人体系统膜原论横断切面功能层次九层膜(原),简约地表达为以下图式:以脊柱督脉经T7~8胸椎棘突“至阳”穴为中心点,左右双向旁开,自外向内,由表入里,从介于胸膜与腹膜之间,沿横膈膜作横向横断层切入,人体功能系统膜原的横断层次分别是:①玄府膜(原)→②腠理膜(原)→③分肉膜(原)→④经络膜(原)→⑤膜原→⑥胃、六腑膜(原)→⑦脾、五脏膜(原)→⑧骨膜(原)→⑨髓海、脑膜膜(原)。
6.3 以上①~⑨组合成人体隐态系统功能九层膜(原),可以称之谓中医人体功能层次横断切面膜原结构。同时每一层横断膜的内外层皆隐态地对应有两层超三维空间的空隙之“原”。每一层“膜”的功能结构,具有屏障气血,储存三焦少火元气,抵御外邪,阻隔内外毒邪浸渍的功能态。相对于每个层次膜的两层“原”空隙,具有渗灌气血,升提清阳,沉降浊阴,决渎水道,流畅三焦少火元气,荡涤秽浊、阴火、痰涎的人体三焦气化隧道的通透性功能。
6.4 “原”之空隙潜藏着填不满的超三维空间,三焦气化隧道的过程流注。“九”作为奇数老阳,具有无限大,无限可分的象数、虚数内涵。作为“原”的每一个功能层次形上系统背后,都潜隐着气化指令密码—神气,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司,或主使调控指令。自外达内,由表入里,它们的主使分别是:①肺主使玄府膜(原)的开阖;②肝主使腠理膜(原)的疏泄;③脾主使着分肉膜(原)的温通润泽。
人体横向断面九层膜(原)图示:
膜原三焦门户说气化纵轴图示:
④脏腑主使着经络膜(原)的气血渗灌;⑤三焦主使着膜原的门户开阖“阀”;⑥脾主使大腹→胃的“三海”膜(原)的传导、腐熟、升清、降浊;⑦五脏主使六腑膜(原)的络属、对应司职功能;⑧肾主使骨膜(原)的精血滋濡;⑨命门元气主使髓海、脑膜(原)精气的充盈、涨落。
6.5 须特别指出的是人体系统膜原九层功能区间划界假说,是基于吴有性狭义膜原论、膜原证候说为依据的构架。吴氏在《温疫论·原病》中指出,膜原是位于人体由表及里“横连”断面的“经 胃”之交关,这一特定的半表半里区间经典理论。系统膜原论功能在于每一个功能“膜”层都具有屏障气血,阻隔清浊,储存元气,保存津液不致流失,抵御外邪的机体免疫保护系统。
每一层“原”的功能空隙隧道都具有渗灌气血,升降清浊,涤除痰涎,转输少火元气,决渎水道的通透性管道的纳清、排浊功能。
7 系统膜原论发现三焦膲膜结构层次
7.1 三焦的不解之谜,为什么历千年不衰,引无数智者孜孜探索不息?仍是三焦太重要了,仍是无形之原气,与有形之腔腑膲膜的“无形有形”之间隐态着功能层次衍生的关系结构使然。关系大于结构实体,关系大于功能,关系大于关系“者”,三焦的系统复杂性研究调拨了我们的视觉聚焦亮点,超越了现代医学形态学解剖实体;系统膜原论的研究,发现了三焦的有形结构,膜原膲膜关系层结构层次:九直纵、九横断、十八横轮膜原膲膜的复杂系统的三焦关系结构。为进一步开拓、构建中医人体形态学的独特结构层次,三焦膲膜(9×9)×18m的关系结构、功能层次具有至关重要的内涵。
7.2 广义的三焦膲膜空间结构由四个子系统的膜原膲膜层组合而成,从外至里分别是:①分肉膜原膲膜层,②腠理膜原膲膜层,③经络·血脉膜原膲膜层,④膜原膲膜层。从(图1)中可以发现剔除①分肉膲膜外的玄腑膜原层,与④膜原膲膜层内再向里的一个层次结构:胃·六腑膜原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焦为什么是位于人体半表半里,三焦半表半里的空间是如何定位的,三焦半表半里的空间维度是如何构架的,三焦的功能层次如何衍生出三焦膜原膲膜层的关系结构,关系结构与现代医学的形态解剖学结构有什么不同,又为什么不同?系统膜原论是如何发现三焦膲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