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病论》的文献研究
3.6 治杂病——《时病论》虽名时病,但其书中治所论并非单纯的时病。雷氏治疗杂病,书中亦有体现。如类中一病“因气虚之体,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为虚中,治宜补气;一因气实之人暴怒气逆,忽然昏倒为气中,治以顺气;一因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卒然昏倒无知为火中也,治宜凉膈;一因过饱感受风寒,或因恼怒气郁食阻,忽然昏厥为食中也,治宜宣消;一因登冢入庙,冷屋栖迟,邪气相侵,卒然妄语,头面青黑,昏不知人为恶中,治宜辟邪。”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治法。
4 医德修养
作为一名医生其医术和医德两者是不可偏废的,雷少逸前辈亦强调如此。《内经》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亦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苏人之困,拯人之危”。并且在治疗上亦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古之成方须损益;治轻证宜细心重病宜大胆;医家不可嫉妒害人;医毋自欺[5]。
综上所述,雷少逸的《时病论》不仅仅是治疗时病参考用书,更为读者提供了脉络清晰,辨证独到的治疗方法,而且其治学严谨,用药考究,足以为后人训。
【参考文献】
[1]夏晨.《时病论》创新点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06):31.
[2]宋咏梅,张思超.《时病论》及其主要学术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7,(09):51.
[3]刘纳文.《时病论》学术思想初探[J].河北中医,2008,30(3):315316.
[4]雷丰.时病论[M].见:伤寒金匮温病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33.
[5]雷丰.时论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