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证验案心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姚存荣 时间:2017-02-28

【关键词】  方药;经典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显著特点是精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使用价值、可重复性强,历经千年不衰。近年来常用在临床中应用经方治疗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特举例如下。

  1 附子干姜汤治疗黎明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泄泻如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则为黎明泻。

  例1,患者男,50岁,因晨起时大便稀溏约5年余,日2~3次,食冷饮后便次增多,质稀,有时伴有不消化之食物,伴见面色萎黄、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给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拟附子干姜汤合四神丸加减:附子9 g,干姜6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5 g,肉桂6 g,砂仁12 g,山药15 g,元胡10 g,川楝子10 g,佛手10 g,郁金10 g。

  服上药3剂后,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进食冷食也无特殊不适,上方加用茯苓15 g,白术15 g,鸡内金9 g,继续服用3剂以巩固疗效。

  心得:患者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面色萎黄,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气不足之证。

  2 白头翁汤治疗疫毒痢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多有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与肠腑而形成。疫毒痢则多发病急剧,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

  例2,患者女,20岁,学生,主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1天,发热6 h就诊,患者面色潮红,气喘,痛苦面容,抱腹,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查体温39 ℃;大便常规示脓细胞(++),红细胞(+++);血常规示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85.9%;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5次/min。辨证为疫毒痢,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减,药用白头翁15 g,黄芩6 g,黄连9 g,葛根20 g,白芍15 g,丹皮2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玄参10 g,秦皮10 g,枳壳9 g,厚朴9 g,二花9 g,连翘9 g,防风9 g,鸡内金9 g,焦三仙各15 g。服一剂后,体温正常,腹痛症状明显减轻,心率90次/min,气喘症状明显减轻。服三剂后患者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大便常规未见脓球和红细胞。

  心得:疫毒之邪伤人最速,所以发病急剧,疫毒重灼肠道,耗伤气血,故下痢脓血,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故腹痛里急后重较重,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所以壮热口渴,舌质红绛,苔薄黄,脉滑数均为疫毒之热证。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