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
5.《急救异痧奇方》的衍化与复刻
咸丰元年(1851年)梓刻的《绣像翻症》,又名《翻症图考》、《七十二翻图说》,实际上是从《急救异痧奇方》演化而来,病症则由54痧增加到72翻,并配以人物及所拟物图像。该书亦被附于《(绘图)针灸易学》之后,或收入《疔痧二证挑法》中。
同治十年(1871年),刻《七十二痧症吕祖仙方》。此即是《急救异痧奇方》中从“羊毛痧”到“喉痛破烂日久不愈”的部分。光绪三年(1877年),湖南船米客龙宗树抄录该书,名《七十二痧症仙方》。光绪六年(1880年),该书由贺兰山人俞政卿复刻,书名改作《时症痧症喉症经验神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学库书房刻《痧症全书》,实即《急救异痧奇方》。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徐元芳印《痧症仙方》,将李庚馀刻《治痧经验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加以“缕述前人名论用药,合为一编[13]。
以上是对重要痧症医籍的翻刻,或加以改编增补。此外,清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一些对既往痧书的汇编与合刻本。
汇编与合刻痧书
道光元年(1821年),孙玘(鹤隄)编辑《痧症汇要》,该书由何其伟校阅。孙玘自云抄集郭氏《痧胀玉衡》及王氏(即王凯)、徐氏(名字不详,其书可能已佚)《痧症全书》三书之要,其实该书主体来自《痧胀玉衡》,以另两书作为补充。翌年,孙氏将《痧症指微》附于该书后梓行。这是《痧症指微》首次以刻本形式刊行。
道光三年(1823年),胡杰在删订《痧症全书》时,又附入自家所作《痧疫论》。
道光十一年(1831年),“河南武孝廉某挟艺来长江,寓居三界精舍,治痧辄奇验……据云有亲授钞本而秘不以示”[14],后被人窃抄,此即于咸丰十年(1860年)印行的《晰微补化全书》,作者郭鏸(太原),同治十年(1871年),陈懋德刻本称其为“梁溪山人”。该书的上卷多节选自《痧症全书》,下卷诸痧则来自《痧症指微》,增补的《痧症妙谛》数则系从《痧胀玉衡》而来。由于该书的书名与王氏《痧症全书》的最早版本(张本)一般无二,极易混淆,而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又更名为《痧症备要》,更导致著录的混乱。此外,光绪二十年(1894年)趾道人抄录的《一指定禅》,前面大半便是郭鏸的《晰微补化全书》,更加入推拿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该书“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代表作”,该流派“已知最早的师承关系为清道光和咸丰年间的河南李鉴臣及其弟子扬州丁凤山”[15]。现从封面与扉页看来,此书多半是太医院集体所作,一指禅流派传人丁凤山亦参与其间,而成书时间很可能在光绪初年(1875年)稍后。
咸丰二年(1852年),管颂声将传为欧阳调律集著的《治痧要略》与《痧症指微》(管序称不详作者名氏,实即普净)合刻,名之曰《痧法备旨》。
光绪八年(1882年),由《七十二翻》扩展而来的《翻症七十六条》(无图)与刘文范(月汀)的《羊毛痧验方》(即《羊毛瘟疫新论》)合刻。
光绪九年(1883年),费山寿(友棠)辑纂而成《急救痧症全集》,更是综合何本《痧症全书》、《痧症发微》、《痧症度针》、《痧症指微》和《手足十二经针法》诸书的内容。
最迟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陆乐山撰《养生镜》。全书前3/4为痧症治疗,后1/4为疔疮治法。痧症治疗部分的开篇理论主要来自《痧症全书》,其后各痧症治主要来自《痧症指微》,并补充部分《痧症全书》的内容。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玉海楼铅印丛书《注穴痧症验方等四种》,其中《注穴痧症验方》即为胡本《痧症全书》,而所附《华佗危急漫痧方》即《痧症指微》,《吊脚痧症方》即徐缄(子默)之《吊脚痧方论》,所附《觉因道人七十二痧治诸症急救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管斯骏(秋初)编次《经验百种时疫急痧方法》(简称《经验急痧方法》)。书分三卷,卷上多抄自王凯《痧症全书》理论部分,卷中为《急救异痧奇方》,卷下来自《痧症指微》。
宣统三年(1911年),《痧症要诀》始与《惊风三十八症童人图》、《急救经验良方》(即《急救异痧奇方》)合刊,总称《痧惊合璧》。
结 论
综上所述,清代前期,痧症医籍少而精,中期及其以后的若干年,痧症文献多而滥。中后期虽然亦间见原创作品如《温证羊毛论》、《痧疫论》、《痧症传信方》、《吊脚痧方论》等等,但其余多半是新瓶装老酒,重拾先前五大痧症医籍的牙慧。这样的炒冷饭之作对付旧疫病还算凑合,可是在新瘟疫面前却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从而使得社会上对痧症文献的期望值不断降低,以至于清末痧症医籍一落千丈,很少再有新作问世。
【参考文献】
1 赵海仙.兴化实济局霍乱麻痧辨证[O].不分卷.清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兴化四圣观刻本.4.
2 纪征瀚,郑金生.试论中国古代的“痧”[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19~22.
3 郭志邃.痧胀玉衡.续叙[O].清康熙间刻本.1.
4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3.
5 孙 玘.痧证汇要.何序[O].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张承恩堂刻本.1.
6 薛清录主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398.
7 纪征瀚.《痧症全书》及其主要传本[J].中华医史杂志,2008,38(3):170~175.
8 (原题)钱 松著.痧胀名考[O].不分卷.1985年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金华重刊本抄本.
9 盛朝扬.痧胀玉衡摘要.序[O].清道光前木活字本.
10 陈 氏.治痧症穴法要诀.序[O].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木活字本.1.
11 郭志邃撰.高杲增著.治痧全编.自序[O].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慈余堂活字本.2.
12 胡凤昌.痧症度针.弁言[O].清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石印本.1.
13 徐元芳.痧症仙方.序[O].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油印本.2.
14 郭 鏸.晰微补化全书.全书引[O].清咸丰十年庚申(1860年)刻本.1.
15 严 振,赵 毅,金卫东.论《一指定禅》对推拿治痧的探索[J].按摩与导引,200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