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古文献研究方法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小军 田道法 时间:2017-02-28

  古文献纳入和排弃标准的建立

  确定了研究疾病的古文献病名和查找书目后,下一步是确定符合要求的具体文献,这就牵涉到取舍标准问题。这是古文献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只有在学界认可的标准指导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更接近学术核心,有可能应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实践,体现其研究价值。

  在制定古文献纳入和排弃标准时,应考虑与古代时代特征相关联的某些具体情况。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必能进行系统的耳鼻咽喉专科检查,更缺乏相关的病理诊断技术、影像学检查及生化检验,因而需要充分考虑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疾病进展状况、治疗反应及预后等因素进行标准制定。比如在鼻咽癌古文献研究中[1],依据鼻咽癌的临床表现特点,我们确立了接纳为鼻咽癌古代论述的诊断标准为:①恶性预后+原发症状+转移症状;②恶性预后+原发症状;③恶性预后+转移症状。三者具备其中一条即可。恶性预后指致死性特点,原发症状指涕血、鼻塞、耳鸣、耳胀闷、头痛等,转移症状指颈部肿块、头痛、视力障碍、吞咽困难、声嘶、舌瘫等。关于鼻咽癌古文献排弃标准的制定,最主要的还是排弃有关论述颈淋巴结核、淋巴瘤及感染性肿块的文献资料。如果在有关疾病的描述中存在红肿热痛等感染性表现者;或有午后潮热、咳嗽、咯血,颈部肿块溃破后脓水清稀、创面肉色灰白等结核表现者;或有腋下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热、消瘦、乏力等淋巴瘤表现者,均作为排弃对象。

  在鼻咽癌古文献取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有两点必须特别注意。一是因为鼻咽癌为恶性肿瘤,致死率高,因而将“恶性预后”这一点放在诊断的首位,为必备条件,这样就可能避免将良性肿块及炎症性疾病纳入研究对象而发生误导;二是鼻咽癌的原发症状虽多,却缺乏特异性而且比较隐晦,表现程度也轻,容易为患者忽视,从而降低了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而转移症状(指颈部肿块)则易于观察而为医患所重视,故列为必要诊断条件。

  综合分析、去伪存真

  古文献研究的这一阶段,还可以再区分三个阶段,即文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验证应用。

  1.文献的收集阶段

  文献的收集一定要严格依据既定的纳入标准和排弃标准来进行筛选,并且要力争全面而广泛。文献收集的同时,还须标明历史朝代、地理环境及学术背景等。该工作实为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

  2.文献的分析整理阶段

  分析整理阶段就是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古文学、古哲学、古医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地理学等知识,并且要熟悉避讳及师承关系等,最大限度地“还原”古文献的本义,从而上升到其本质的学术内涵研究。一般可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概括。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还要考虑原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流派,切忌断章取义,肢解原文本意。

  3.文献的验证应用阶段

  文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古为今用”。古文献的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不外乎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这两类成果均须在基础和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或检验,才能最终升华为可靠的古文献研究成果。文献研究工作是个曲折上升的过程,研究过程往往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往复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 周小军,田道法.鼻咽癌古文献研究, 中华医史杂志 ,2001,(2):115~11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