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医话》成书缘由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红菊 时间:2017-02-28

  王孟英出身于中医世家,其曾祖王学权是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其祖父、父亲都精通医学。可惜在王孟英年幼时其父就过世了,未得家传。王氏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家境贫寒,14岁时,立志学医,得到舅父俞桂庭的大力支持,俞氏并非业医,却喜读轩岐之书。在舅父的支持下,王孟英白天在盐行当伙计,晚上批览医书。3年之后,就开始为人治病,从此悬壶济世,可以说舅父是他学医指路人。舅父过世后,王孟英整理其遗物时,得到一本《愿体集》。当时王氏大致翻阅,此书记载多为急救之法,并有舅父参补点评之语,王氏因此书过于简略,而误为不全之本,就搁置一旁。过了20年,一位朋友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愿体集》原稿相赠,这才提醒王氏翻捡出舅父所藏的《愿体集》,两书相对,才知原文并无残阙,舅父仅删阴证一条。尤为可贵的是,舅父还增补不少精妙之方。于是王孟英又重新详读此书,体味舅父所言,激发他补写按语,以《愿体医话》为名付梓。

  《愿体医话》也由二部分组成:开篇是医话十二则,以后皆为急救小方。撰述内容分三方面:史搢臣原文;俞桂庭按语;王孟英按语(不多,或可有之)。现举例如下。

  原文:人知参能补人,不知亦能害人。贵介之家,平日淫欲,事所时有,一当病发,即疑为虚,重投人参,大寒大热俱伏在内,始而以参治病,既而用药治参,病可治,参难治,是两病也。虽有扁鹊,莫措其手,慎之慎之。

  俞桂庭曰:药之弊,莫甚于参,富贵人之不死于参者鲜矣。史君之话,可谓洞见症结。

  例如有关解砒霜毒之文字。

  原文:粪清灌之最妙。真绿豆粉、净黄泥各四两,俱细筛,生鸡子清九个,三共一处,以浸绿豆冷水和稀服。若有黑羊血,再合碗许更妙。凡服砒之人,不可令其睡卧,恐毒流四肢难治。愈后百日后,忌烟酒、姜、椒、煎炒一切辛热之物,方无后患。

  俞桂庭增补:南天竹子四两,擂水服之立活。如无鲜者,用干子煎汤冷服亦可。或以防风一二两,煎汤浸冷灌之。

  《潜斋医话》

  为何起名“潜斋”?还与其舅父俞桂庭有关。当王孟英立志学医时,舅父为了鼓励他,嘱他“潜心学问,勿以内顾为扰”,并为他的书房起名“潜斋”,故后世也称王氏为潜斋。《潜斋医话》就是王氏收集整理的得效方以及一些医话。

  《潜斋医话》是王氏个人临证心悟,有不少王氏独到的见解。分为两方面内容,先为简效方,后为医话9篇,并有续医话医方12篇。简效方有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药方,都是王孟英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出的效验方,方简药少,少者仅一味,多者十几味,而十几味的方药多是泡药酒或制丸剂用。如“杨素园大令曰:瘰疬、乳岩二证,最称难治,余购得一秘方,屡经试验,伏潜斋刊以传世……方用……其疔自拔,百试百中。”医话部分涉及面较广,有具体病案如“瘰疬入乳岩疔疮秘方”、“刺痧法”;有对前人观点的反驳,如“成方弊”、“辨《指南》十六条”;还有补充《柳洲医话》、《愿体医话》之不足,如“论《续名医类案》”、“夏月伤寒略”;有对为医之阐发,如他认为,“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岳忠武以八百人破杨么十万;不善用兵者,赵括以二十万人受坑于长平。噫!是非才、学、识三长兼具之豪杰,断不可以为医也。”至今读来,仍有启发意义。

  阅读《潜斋医话·序》后,读者会有感觉这更像是《三家医话》的总序。因为三部医话完成并出刊的次序依次为:《柳洲医话》、《愿体医话》最早,为咸丰元年,《潜斋医话》晚于前二者,完成于咸丰三年。《柳洲医话》、《愿体医话》都是针对别的医家的著作辑录整理而来,而《潜斋医话》是王氏亲身临诊得来的效方以及临证体会,更能体现王氏临证思想。此序虽名为《潜斋医话》而作,实为三家医话总序。故《潜斋医话》虽成书最晚,却列三家医话之首。

【参考文献】
   1 盛增秀主编.王孟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2 清·永 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5.6:87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