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对帕金森病原理的阐述与治疗符合机体生理。中老年肾虚精髓少,不荣于脑,气血两虚,是造成帕金森的根本。
《内经》之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论述该病典型症状:“积年八风五痉。举身蝉 ,不能转侧,行步 ,不能收摄。”孙思邈的观点是积八风五痉后,才出现肢体震颤,根据病情帕金森是在漫长发病中缓慢产生,不是在短期内形成。在肾虚、肝虚,即脏腑之精和血液中缺乏营养脑神经的物质。《华氏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其基本观点是“淫邪伤肝”。《诸病源候论》对筋脉拘急,行动迟缓和步态障碍,肌肉强直等都做了细致分析与论述,并有论有方。随着对本病的认识,至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又进一步做了实际的确定性论述:“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风是震颤的基本病因,它属肝风内动。肝虚生内风,内风犯脑,肢体震颤,说明肝虚是肝血虚的基本观点,阴血虚,而阳独动。
根据中医理论,帕金森是风、虚、痰、瘀、精少、脏虚谓之本,从本质上阐述了震颤的病因与病理。肾不足补之以精,精补足补之以味,血不足补之以气,气不足补之以脾,根据以上原理再综合中药药理:活血补血,填精补气,补肝息风,以达到“还精补脑”的治疗效果,大脑是最高的指挥机构,营养成分不能缺失,脏腑和血液之精气必须营养脑海,使大脑髓海得到营养。
笔者在研究了帕金森的病理后认为,帕金森病变首先是局部缺血造成黑质-纹状体病变的先导。血液中的某些营养成分不能对神经细胞起到滋养作用,神经细胞就会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产生肢体间歇性震颤,以至出现不能用意识控制的重症帕金森。因为血液中的物质不是单一对黑质-纹状体起营养作用,而是很多物质都对该神经细胞有必不可少的大量物质对黑质-纹状体细胞起着营养支持作用,实际就是用中药的营养成分再次激活大脑的多巴胺系统,从而有效治愈帕金森。
目前,西药的左旋多巴、溴隐停、麦角卡林等是临床常用药,但效果不稳定,毒副作用较大,远期疗效不肯定。外科手术包括损毁手术,脑部深刺激,神经移植,治疗靶点在苍白球和丘脑,还有介入疗法,治疗费用昂贵,远期疗效也不确定。有必要寻找一种新方法治疗帕金森。中医中药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可利用这个平台,深入研究。
帕金森最大的障碍就是运动障碍。由于神经震颤的频率与动作范围的大小,严重影响了肢体运动,如写字、举杯、行走、咀嚼等。并且难以用意识控制。
除了脏腑病变外,某些化学西药,如镇静剂、镇痛剂、激素类,感冒药等,都会对机体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大量长期服用上述药物,都会影响脑内组织。再加年老体衰,各种慢性疾病的出现,服用多种混合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帕金森。还有食品添加剂有可能影响机体组织与神经系统。
肌肉运动以及脏腑功能都是由两类神经物质的控制,即兴奋与抑制共同调节机体才得到平衡,如失去协调,就会产生疾病。中医对阴阳物质结构的平衡原理是指导治疗疾病的原则,多巴胺(是抑制性递质)是抑制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的物质。而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就会兴奋过度,两种递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与肌肉组织不由自主产生强直、震颤,通过补肾补气补血,再还精补脑,提高多巴胺含量,从而达到控制帕金森并治愈。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1)补肝虚,镇肝息风:天麻,鹿角胶,天冬,麦冬,鹿角霜,珍珠粉,琥珀,鳖甲,龟板,生白芍,甘草。羚羊角粉、冰片、三七冲服。(2)补肾虚,填精补气:萸肉,五味子。(3)补精血,还精补脑:大云、当归、桂圆肉、大枣,煮水。(4)活血化瘀:三七、穿山甲、丹参、全蝎。
典型病例:患者,女,68岁,2001年11月15日来诊。因肢体震颤4年,来诊。查:右上肢震颤4年,右下肢震颤3年,右上肢震颤,右下肢震颤严重,不能独立行走,需要手杖辅助,走时迈小碎步,步距只有10cm。语言不清,表情淡漠,弯弓驼背在35°。患者6年前曾患脑血栓,因治疗不及时,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在随后的几年中,脑血栓没有控制好,又增添了帕金森病。诊为肝肾阴虚型帕金森。帕金森除颤汤药物组成有:当归、川芎、天麻、真龙骨、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白芍、黄芪、麦冬、天冬等。治疗3个月而愈。
按:帕金森病应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治,镇肝熄风还精补脑,取效很好。本案随访3年未再复发。
中医理论辨证要点在肝、肾、脾三脏,针对性治疗中,将复杂的中药成分,严格筛选,临床治疗效果突出,疗效稳定。可补气养血,补充微量元素,抗神经细胞病变,恢复多巴胺功能,协调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平衡阴阳物质,加强气血循环,将精微物质上输于脑,改善大脑血氧供给,还精补脑。而且对机体没有毒副作用。价格低廉,符合人们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治疗帕金森的前瞻性与实用性都在临床实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