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肛裂三种术式的疗效比较
术后给予对症处理,Ⅰ、Ⅱ组每日排便后用中药痔疾洗液熏洗坐浴后创口用生肌散换药,直至创口愈合;Ⅲ组术后拆线前不坐浴,每日排便后常规换药。
1.3 观察指标 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0级:术后48 h内无痛或基本无痛,平稳入睡;Ⅰ级:疼痛轻微,睡眠欠佳;Ⅱ级:中等度疼痛,睡眠差;Ⅲ级:疼痛剧烈难忍,不能入睡),肛裂及疮口愈合时间,创口感染,排便改善情况,肛门控制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次排便时即感肛门有宽松感,治疗前原肛裂疼痛周期消失。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创口及肛裂愈合时间、创口感染观察指标见表1。表1 三种术式观察指标比较
2.2 肛门控制功能 三组创口愈合后肛门控制功能均满意,无大便失禁、肛门漏液、漏气及稀便污染内裤现象。
2.3 复发情况 术后6个月随访Ⅰ组无复发;Ⅱ组又出现肛缘裂损者16例,占3.5%;Ⅲ组12例,占2.6%,均系便秘引起。
3 讨论
肛裂是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下至肛门缘的皮肤溃疡,其方向多与肛管纵轴平行,多位于肛门后正中,呈梭形或椭圆形裂口。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是内括约肌痉挛诱发的结果[2]。治疗上应解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保守疗法如软化粪便,局部坐浴,外用药剂,局部应用NO释放剂及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等,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均不理想,故手术仍是治疗肛裂的主要方法。
尽管目前治疗肛裂的术式较多,但其机制都是通过术中将肛门括约肌下缘切断,使其达到松弛状态,缓解其排便后痉挛,改善局部血供,消除肛裂的疼痛周期,使排便通畅,从而达到治愈肛裂的目的。
盲式下肛裂侧切术在术中出血、术后创口疼痛、肛裂及创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其他两组,但复发率却高于其他两组。我们认为:(1)本术式为盲视下侧切,虽然切断了内括约肌下缘,但切断的宽度不好掌握,操作中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像后位切扩术那样直视,且后位切扩术不仅切断了内括约肌下缘,同时也将外括约肌皮下部给予了部分切断,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肛门口径,因而术后远期疗效较好;(2)术式为盲视下操作,要求术者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刀尖绝不能刺穿肛管,以免形成贯通伤而引起感染;(3)因本术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愈合快,对无其他伴发病的单纯肛裂应作为首选术式。后位内括约肌切扩术虽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均高于其他两组,但远期疗效好于其他两组,特别是对合并哨兵痔(6点位)、皮下瘘、肛乳头肥大者,手术切口可以设计在同一切口内。因此,对此类肛裂患者,应作为首选术式。直视下侧切缝合术切口感染率为5.1%,其原因除与患者自身和局部情况有关外,还与术者的操作,如缝合时不留死腔,消除瘀血,严格的无菌操作等有关。
综上所述,各种术式均有优缺点,在临床的选择应用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才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2 张东铭.肛裂的现代概念.中医肛肠病杂志,2001,21(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