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连结紊乱性疾病与坐式牵引正脊法
2.3 多种病理变化互为因果 异常或过大的应力会引起脊柱连结节段的损伤和位移。损伤和位移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稳定性异常虽然可以通过人体的修复功能、免疫调节和代偿机制得到部分或完全恢复,但是,由于损伤的破坏、修复代偿的需要和免疫因素的参与,会引起相应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如椎体退变(椎体缘增生、骨赘形成等)、小关节退变(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软骨破坏间隙变窄、关节内真空、关节面毛糙硬化、关节半脱位、关节囊钙化等)、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萎缩、血管翼形成、弹性减弱、椎间盘膨出、髓核突出、髓核变性等)、韧带退变(如韧带剥离、增生肥厚、韧带钙化等)及组织黏连等,椎骨位移及椎间盘突出可并发椎间孔、椎管变形、有效容积减小等,进而导致神经根或马尾受压等,引起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组织退变如椎间盘弹性减弱,小关节增生等则影响运动节段的稳定性和相应组织对应力的承载功能,使之更加易于损伤。组织退变与应力性损伤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与进行性加重。
3 坐式牵引正脊法治疗脊柱连结紊乱性疾病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造成脊柱连结紊乱的主要或起始性致病因素是不适当运动引起的脊柱连结部位的损伤。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是局部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位置异常和炎症反应。而治疗该类疾病的重点是矫正异常的形态位置和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脊柱的内在结构决定其功能运动,而正常运动有利于维持其内在结构。因此,当脊柱产生结构性病理改变时,同样可以通过合理的运动来进行调整。坐式牵引正脊法优点:(1)坐式牵引正脊法采用坐式垂直牵引,与人体脊柱的直立功能相统一,机械牵引力与重力相继通过肌肉韧带和直接作用,促使脊柱连结节段的恢复和椎屈曲度的调整,从而达到调整目的。(2)坐式牵引正脊法是通过坐式牵引,在小关节分离、椎间盘张力减小回弹(回缩)及韧带(主要是后纵韧带)弹压的条件下,配合运用手法在运动中校正病变节段的异常位移,改善椎间孔、椎管的形态和有效容积,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重新构建椎骨连结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解除腰腿痛等临床症状。(3)采用坐式牵引正脊法进行颈椎病牵引治疗时,不但同时实现了对牵引力度、角度、时间三要素的有效控制,并且采用脉冲式牵引,以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4 “坐式牵引正脊法”治疗脊柱连结紊乱性疾病的基本方法
4.1 腰椎 适应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扭伤、腰小关节紊乱综合征、腰肌劳损及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
方法:固定方式如图6所示。设置牵引力度,加力牵引后选用牵引-摇摆抖动、牵引-屈曲推弹、牵引-背伸扳弹、牵引-侧屈扳弹、牵引-旋转-捻压等手法。
4.2 胸椎 适应证:胸椎小关节紊乱等。方法:固定方式如图6所示而束胸带较之上移。设置牵引力度,加力牵引后选用牵引-摇摆抖动、牵引-屈曲推弹、牵引-背伸扳弹等手法。
4.3 颈椎 适应证:颈型、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方法:固定方式如图7所示。设置牵引力度与时间,加力牵引并配合摇摆抖动等手法。
总之,“坐式牵引正脊法”对于脊柱连结紊乱性疾病的治疗是着眼于脊柱结构与功能统一协调性,脊柱连结节段的整体关联性,根据个体病变的侧重点与病理特点进行辨证诊断,采用个性化相对规范的正脊手法进行矫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