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
4 戾气与六淫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对疫病的治疗未脱离“六淫学说”,在临床上戾气所致的疫病也表现出寒、暑、燥、湿等六淫特性,那么,是否能把戾气和六淫从理论上合二为一呢?答案是否定的。其一,戾气有着不同于一般六淫邪气的流行性和强烈的传染性,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中所言:“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其二,起病急剧,病情险恶,传变快,致死率高,与一般六淫邪气致病大不相同,吴又可所描述的“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温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就是对致病的这一特点的真实写照。除此两点,戾气致病还有一些与六淫致病不同的特点,吴又可《温疫论》论述较为详细,兹不赘述。吴氏的戾气学说虽不能用其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但其深刻的揭示了戾气致病的总的规律和特点,区分了戾气致病与六淫致病的不同特点,对临床上全面认识疫病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难得的科学预见,为中医的病因学说注入了新鲜活力,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唯其“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之说,完全割裂了戾气与六淫的联系,有矫枉过正之弊,古今治疗疫病的临床实践证明,疫病虽与六淫所致的一般疾病不同,但其在临床上常表现出风、寒、暑、湿等六气变化的特性,这些六气特性说明戾气与六淫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从六气推究,因六淫属六气变化所致,可以说六淫为六气之太过与不及,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变化有量变和质变,变化到了极端就会产生新的物质,这种新物质不会完全割裂与旧物质的联系,必然带有一些旧物质的特性,六淫与戾气的关系正是如此,六淫为六气之太过与不及,当属量变的范畴,当这种变化到了极端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戾气,戾气虽与六气、六淫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仍具有一些六气、六淫的临床特性,概括起来就是六淫为六气之太过,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
5 明确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的意义
明确戾气为六气变化之极在理论和临床上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看,在中医理论未能突破精气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医学体系之前,明确戾气与六气的关系,理论上可根据其寒热等属性确定其病因属性,能使戾气学说与现有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药性、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理论贯通,使其融入中医理论体系。从临床上来说,明确戾气与六气的关系,一方面可根据戾气与六淫的联系,结合疫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疫病病因的寒热等属性,为疫病审因论治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根据戾气与六淫的区别,进一步探讨疫病与普通六淫所致疾病的不同特点,为从临床上更加准确的把握疫病的特性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2]李 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53.
[3]张立山,武维屏,侯一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9):675.
[4]商让成,王宝民,张世伟. 辨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60例[J]. 陕西中医,2002,23(9):771.
[5]梅 琰,瞿万琼. 泻下通瘀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63例[J].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