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级医院输血工作现状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2-28
4 护理工作方面
4.1对小儿患者或血管不明显者,护士取血样往往从静脉留置针处抽取,也未将最初的少量含有肝素的血液弃去不用,这种取血方式易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结果[2]。
4.2一次性取血较多时,医护人员往往将血小板、红细胞混置于一起取回,未考虑到较低温度的红细胞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4.3血液自输血科取回后,在治疗室室温条件下放置时间过长现象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可达1小时以上,无法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原因在于输血科配血完毕多在中午,此时各科室仅留有一两名值班医护人员,无法及时进行血液输注,血液科此现象尤为严重。血液取回后,一般应于半小时内开始输注,否则报废处理[11]。
4.4血液输注前,护士不能严格遵循床旁核对制度,常由一人执行,或由两名实习护士进行,主要是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及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
4.5输血过程中,护士巡查相对欠缺,达不到输血初期(前15分钟)床边观察的要求[11],对生命体征的监测亦较少,不易发现早期输血反应。
4.6输血过程中发现血袋连接处有血液渗漏时,通过用棉球、胶布密封方式解决问题,而非血液报废处理。主要是担心经济赔偿,未考虑此袋血的血源污染和输血安全问题。
4.7对部分疑难配血或老年患者,输血时间有时过长,甚至可达6小时以上。一般来讲,输注每单位悬浮红细胞的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11],否则应终止使用,以防室温下细菌迅速繁殖,发生严重的细菌性输血反应。
5 结语
一般来讲,三级医院对当地一二级医院的输血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其输血技术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该地区整体输血工作的好坏,从我市三级医院输血现状来看,输血工作仍将任重而道远——输血制度的完善、输血法规的理解、输血工作者责任心的强化、输血技术的掌握、输血风险意识的培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12]。只有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切实加强培训,减少人为因素的变数[13],才能最终达到合理、科学、安全的输血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秋锁,张德梅,兰炯采.横向联合:血液中心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11-12.
[2]夏爱军,穆士杰,张献清,等. 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样不合格原因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08-409.
[3]池泉,郭永建,田兆嵩.红细胞血型抗体与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8):649-6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卫医发[2000]184.
[5]赵林,王同显,焦淑贤,等.密切血站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提高输血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4):321-323.
[6]陈会友,田兆嵩.贫血的红细胞输注原则与方法[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2):146-14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2001.
[8]叶萍,席惠君,李宁,等.大连地区临床用血情况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31-333.
[9]杨宝成,邵超鹏.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5):411-414.
[10]褚晓凌,黄锦红,刘丽霞,等.福州地区临床输血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5):336-338.
[11]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 Handbook高峰主译.临床用血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5-50.
[12]陈会友,付涌水,汪传喜,等.广州地区临床用血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4):331-333.
[13]WHO,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培训教员工具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
下一篇: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