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合内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优势——天灸膏合前炎清治疗肾虚湿热型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探析
4 讨论
前列腺在中医的脏象中,可纳于“精室”的范围,并根据其位置和生理功能(位于下焦、主藏精、主气化、可藏可泄)应包括于肾命,膀胱,三焦的脏腑功能之中,慢性前列腺炎病位在精室,为足厥阴肝经,男子冲、任、督脉循行之处。另外,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径均有经筋与足厥阴肝经相接,(《灵枢·经筋第十三》语:“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且与任脉也有交通,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络属关系,故慢性前列腺炎主要涉及的经络有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冲脉、任脉、督脉。
谭新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多责之于肾虚、湿热、瘀滞几方面,是一种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多有集扶正固本,利湿泄浊、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诸法协作[6,7]。天灸膏和前炎清均为谭老临床所研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药。前炎清的基本方的组成是黄芪、女贞子、萆薢、黄柏、乌药、鱼腥草、穿山甲、大黄、水蛭,将益气扶正、补肾固精、清利湿热、活血导滞诸治法融为一体,方中以黄芪、女贞子、萆薢为主药。黄芪甘温善能益气且托毒排脓,古有疮家圣药之誉;女贞子甘平,入肝、肾二经,滋肾益肝之品,《本经》谓其“主补中,安五脏”,《本草经疏》赞其“禀天地至阴之气……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二药相合,益气滋肾;萆薢苦平、善祛湿浊,《本草纲目》谓其“治白浊茎中痛”,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最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故选其与黄芪、女贞同为君药;鱼腥草、黄柏清热解毒,利湿坚阴而为臣药;大黄通利协助黄柏、鱼腥草导郁热以下行,乌药入膀胱消胀止痛而利气化,是为佐药;穿山甲、水蛭虫类走窜善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且使以穿山甲善领诸药直达病所。以上诸药有机配伍相得益彰,既具有益气固肾之效,又具泄浊通瘀之功,辅正以祛邪,祛邪以安正共奏益气养阴,利湿导浊,化瘀止痛之效。但仅使用前炎清治疗组患者,只有内服药物作用,易受情志改变、气候变化、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干扰,疗程延长。天灸膏为一外用巴布膏剂,精选金钱草、丹参、玄胡、虎杖、甘遂、冰片、肉桂、干姜、细辛、乌药、小茴香等十一味名中药制成。药用干姜、细辛、肉桂温散寒滞合玄胡、丹参行气活血而温经止痛;用金钱草、虎杖清热利湿,又纳小茴香、乌药下温膀胱;本外用药之用甘遂有其特殊作用,甘遂为一峻猛逐水药,《本草纲目》谓:“泻肾经及隧道之水湿”,治“脚气、阴囊肿坠。”故以此药入配冰片(若用麝香更好)既引药归病所又逐经络之水湿,能走能散,使壅塞通利、经络畅达。诸药配伍,使前列腺之病所经络疏畅,与前炎清配合,增强了滋肾祛湿、散寒止痛作用。另采用穴位贴敷方法,起到几方面的效应:①贴敷作用:药物直接透皮吸收,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②穴位作用:穴位持续刺激,畅活了足三阴经、足太阳膀胱经及任脉、督脉、冲脉经络气血运行;③蝴蝶效应(通过触发中介机制而引起目标反应的一种放大效应)[8,9]:由于药物透皮吸收并通过穴位作用,激动机体内部一系列系统,使疗效变级放大,使病人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故其疗程明显缩短,疗效显著。以上探讨尚有待进一步的扩大临床和实验研究,特别是药物穴位敷贴的治疗效应是否可从“蝴蝶效应”理论得到启示并予以阐明,笔者认为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伊光,贾玉森,滕兆礼,等.慢性前列腺炎辨证分型与尿流曲线变化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1):787.
[2]王 尉,胡卫列,王元利,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诊断[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6,20(1):38.
[3]马卫国,贾金铭.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研究与诊疗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87.
[4]LitwinMS. A review of the o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J].Urology,2002,60(6 Supply):14.
[5]翟 胜,宋小娟,黄正宇.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附500例报告)[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6):16.
[6]谭新华.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诊疗体会[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4.
[7]谭新华,朱晓明,郭子华.前炎清颗粒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1999,15(5):7.
[8]谢仁明,王 巍.论中医治疗的蝴蝶效应[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2):70.
[9]于 华,侯喜连,孔雪萍,等.“蝴蝶效应”与脐疗机制探讨[J].光明中医,2007,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