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作者:赵建勤 路会侠 胡吉富 李梅 严方苹 

【摘要】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质量标准。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标准  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以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努力建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规范的标准范围以及推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结合《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形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融入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结合了我国现代教育的现状,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2]。
        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第一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第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和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
        1.认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国内发展也不平衡。《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吸取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脊髓,又结合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其本身就融入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我国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地域、经济结构、社会成熟度的差别使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平衡,医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为所有的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3]。
        1.2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质量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2]。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吸取了两个标准的精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对我国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
        1.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体现在办学要求中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办学条件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社会实际的。
        1.4《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接授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可能,也使终生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与结果要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的几点思考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共34项)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10个领域44项)。中国大陆所有本科医学院校都必须达到本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目前在毕业生基本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师资标准等方面都有差距,如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职业价值观念上,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均把医学的社会性,医学人才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强调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强调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强调交流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2.1 明确定位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办学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的目标,要明确宗旨和办目标,就必须明确办学的定位,我院的办学定位是教学型的二级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2.2课程计划的内容
        2.2.1课程的知识结构  为提高我校医学教育水平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保健的需求,我们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或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要结合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课程计划相对完善。目前从知识结构来讲,课程计划应该有四大块:一是基础科学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要强调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二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人文社会学科设置如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人际沟通的技巧(怎样进行与病人、病人家属、同行进行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要强调医学的社会性,医学人才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要强调职业医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的培养。三是临床医学的课程。四是预防医学的课程。
        医学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调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类课的教学内容应跳出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体现预防医学、行为医学、群体医学、社会医学的整体观;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应加大改革力度;对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与医学模式转变的教育结合起来。
        2.2.2课程的整合、选修课的组织   确定知识模块,考虑基础和临床的整合,学科间的整合。根据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开设选修课,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课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规定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知识的选修课,学分构成必须合理。
        2.3. 课程计划的制定 
        一是观念的转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二是领导、教师、学生都要参与,领导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是要考虑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明确怎么教;学生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是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反映出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要和国内外的学校比较。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使其符合现代医学教育。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