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死溶栓药物临床应用的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汲森 时间:2017-02-28
【摘要】  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梗死  溶栓药物
        AMI后如能及时溶解梗死相关冠脉内的血栓,则可降低死亡率,维持左心室功能,并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已为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所证实,心脏病学者们也普遍接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茴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合物(APSAC)、尿激酶前体(Pro-UK)以及蛇毒抗栓剂等。还有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做临床研究。主要的几种溶栓剂若以标准剂量给予,如SK或UK 1.5×106U/1h,t-PA 100mR/3h、 APSAC 30U/(2~5)min,其降低死亡率的效益并无显著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大型临床实验证实,溶栓治疗可降低死亡率30%以上。GuSTo实验提示,静注t-PA的死亡率低于SK,不论是否合并应用皮下注射的或静脉注射的肝素。每治疗1000例,t-PA约比SK多挽救lO人,但增加脑卒中2例。若以死亡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合并作为观察终点,t-PA亦优于SK(6.9%:7 8%,P<0.01)。
        AMI患者基础状况各不相同,溶栓治疗的效益大小在高危和低危人群中也不一样。高危人群获益较大,获益人数的百分比也较高,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也较大,获益相对减少。同一患者可能既有较大获益机会,又有较高颅内出血危险性。不同的溶栓剂对于不同的人群,其效益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会有明显差异。t-PA和rt-PA溶栓较为有效,但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危险性,且其费用昂贵,高达UK和SK的数倍。因此,对溶栓剂的选择,临床医师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个体化,并参考大型临床实验提供的效益/危险比率资料,加以综合评估。
        AMI溶栓治疗几项大型实验的结果和启示大型临床实验ISSIS 2已充分证实静脉内溶栓治疗能改善AMI患者的成活率。出现症状后24小时入选患者,溶栓使总的相对死亡率降低25%,进一步分析包括ISSIS-2,在内的10项实验发现,绝对死亡率降低1.9%,相对死亡率降低18%。相对死亡辜的降低在几乎所有患者分组中均极为相似,不论前壁梗死还是下壁梗死,男性还是女性,既往有或没有MI、糖尿病史及年龄大小。未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亚组是心电图上ST段不抬高的患者。
GISSI-2(国际)实验入选20749例,均在胸痛后6小时以内开放方式随机给予SK或t-PA。住院死亡率两者近似(8.9%;8.5%),主要心脏合并症也类似。 
t-PA组脑卒中较多(1.3%: 0.9%),相对危险1.41(95%可信限:1.09~1.03),6个月死亡率两组亦无差异(12.3%:11.7%)。
        ISIS-3实验中40000例,随机应用SK,t-PA或APSAC 35天,死亡率相近,分别为10.5%,l0.3%和10.6%;脑卒中发生率各为1.1%,1.5%和1.5%。t-PA和APSAC组因颅内出血(0.7%和0.6%)较SK组(0.3%,P<0.0001)增加,使脑卒中发生率也增加。
        上述两项实验还将患者随机分为皮下注射肝素和安慰剂两亚组。肝素注射时间延迟4小时和12小时,旨在评估注射t-PA后延迟加用皮下肝素和即刻加用静注肝素,效果是否不同。根据梗死相关冠脉通畅状况判断,t-PA加静注肝素较为有效;SK加静注肝素也优于延迟加皮下肝素。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