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哚普利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作用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作者:王伟 刘煜昊 卢厚新 徐予  沈玉祥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作用。方法  将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除行病因治疗外,治疗组给与胺碘酮和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与胺碘酮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和治疗前后最大P波时限(Pmax )和P波离散度(Pd)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明显减少,复发3例(13.04%),对照组复发10例(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max 和Pd的变化明显(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max和Pd变化明显(P<0.05)。结论  培哚普利能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率,缩短Pmax 和Pd,有预防心房颤动复发作用。
【关键词】  培哚普利  阵发性心房颤动  最大P波时限  P波离散度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也见于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影响心功能,还有较高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因而防治阵发性房颤显的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有较多的毒副作用,且房颤的复发率较高。随着对AF病理生理机制和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在AF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该机制可能为AF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培哚普利对维持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的作用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欧洲心血管学会(ESC)和北美起搏和电生理学会(NASPE)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起草发表的国际统一的房颤命名和分类标准[2]中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诊断标准选择 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士11)岁。其中特发性房颤7例,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17例,心肌病4例。病程1小时至2年,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均无合并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无用ACEI的禁忌症。把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PAF的病程、特发性房颤、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除行病因治疗外,均口服胺碘酮0.2g,每天3次,一周后0.2g,每天2次,两周后0.2g,每天1次,长期维持。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片(雅施达,法国施维雅)4mg每天口服1次。每位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取平卧位,呼吸平稳,安静,有专人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ECG),测量P波时限,记算最大P波时限(Pmax )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值为P波离散度(Pd),每月回访一次,不适时随时就诊,复查记录患者心率、血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房颤复发例数,定期检测肝功能和甲状腺功能。6个月后由同一人测量Pmax和Pd。观察治疗终点:满6个月。观察指标  治疗6个月后房颤复发率;治疗前后Pmax 和Pd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两组房颤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房颤复发率比较
组别  n  复发[n %]
治疗组         23       3(13.04)
对照组  23       10(43.47)
        2.2 2组治疗前、后Pmax及Pd的比较  治疗后Pmax、Pd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前2组Pmax、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Pmax及Pd的变化(x±s,ms)
组别   n                 Pmax                             Pd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3   98.26±10.82   81.56±8.521)2)    48.33±11.05   37.62±6.351)2)
对照组 23   95.66±11.54    92.73±10.58     40.95±10.82   43.03±7.74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