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红芳 时间:2017-02-28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针刺食管区时,应从食道区的前部向后透刺至贲门区,或从食管区的后部向前透刺,亦可这两种透刺方法交替使用。针刺十二指肠时,亦可采用透刺法。针刺胃区时由胃区中部向十二指肠方向透刺。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结果    本组患者63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2次治愈者10例,3次治愈者8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   本病是由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正常人有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机理;即使有反流,食管还有将反流物送回胃内的继发性蠕动。防止反流的解剖生理结构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最为重要。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端横过膈肌部分为一长2~5cm的高压区,该处压力低于胃底部。胃内压力增高时,LES压力也随之增高,以防止胃肠内容物向食管内反流。LES受迷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吞咽食物时迷走神经的作用是使INS压力减低,让食物进入胃内。胃泌素是维持LES压力的重要因素。食物,特别是蛋白质在胃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强LES的压力。当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泌素开始分泌,它削弱胃泌素的作用,从而减低LES的压力。LES功能减弱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②食管蠕动障碍:正常情况下,当较多的食物或液体从胃反流人食管时,由于张力影响,在食管的上端就出现自上而下的蠕动波,迅速将反流物送回胃内。若食管蠕动减弱或发生障碍,可致反流物存在较久而使食管炎持续存在。食管炎又可累及LES而进一步降低LES的功能,加重反流,使食管炎恶化,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食管蠕动障碍是食管炎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由于LES功能减弱和食管蠕动障碍是其自身发病的关键,而LES又受迷走神经和激素(胃泌素、胰液泌素)的调节,所以除了取食管区为主穴外,还需取胃、十二指肠区(十二指肠仅仅是小肠的一部分,考虑到取穴的方便,在定位耳穴时将其独立了出来)作主穴。针胃区是为了调节胃泌素的分泌,针十二指肠是为了调节胰液泌素的分泌。通过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获得维持LES的正常压力所必需的最适平衡度。之所以要透刺食管穴,是因为不但要调节局部LES的功能,而且还应考虑到整个食管蠕动功能的恢复。向十二指肠穴的方向透刺胃区,是为了重点针刺胃窦部的投射区,因为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布于胃窦区。针刺缘中、脑干、交感区旨在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进一步对LES正常压力的维持施加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军英,张锦坤.Barrett食管的酸反流类型[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265.
[2] 邓娟;张颖;;疏肝理气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北京中医药;2008年07期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