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疾病的中医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立辉 时间:2017-02-28
【摘要】胃反是因胃肠病变日久,或因手术损伤,或腹内肿瘤等,使痰食气血壅滞,胃之和降不利,胃气上逆所致。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甚或食人不久即吐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痞病类疾病。总结中意的辩证治疗方法如下。
【关键词】胃反  中医治疗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胃反是因胃肠病变日久,或因手术损伤,或腹内肿瘤等,使痰食气血壅滞,胃之和降不利,胃气上逆所致。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甚或食人不久即吐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痞病类疾病。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所说幽门梗阻、幽门痉挛。
        (一)现代治疗
        1.应当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症处理常用止吐剂,如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阿托品、颠茄酊等,其他还可用胃复安、氯丙嗪、维生素B6。
        2.胃肠减压3~5天,至病人能恢复饮食。
        3.输液矫正水与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因呕吐丢失胃酸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碱中毒,每日输液量除按血化学测定结果输入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外,其余以葡萄糖液补充。如梗阻因幽门痉挛或粘膜水肿所致,则于梗阻消除后,按胃疡病调节饮食和相应药物。
        4.外科治疗适用于短期内经内科治疗无效,示幽门梗阻多为瘢痕挛缩为主,或经检查为胃溃疡,尤其有恶变可能者,可择期行手术治疗。
        (二)辨证治疗
        1.脾胃虚寒证
        证候: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
        清稀水液,大便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丁蔻理中汤。党参12克,干姜6克,白术12克,白蔻仁5克(后下),法半夏10克,砂仁5克(后下),神曲10克,吴茱萸5克,甘草4克。水煎服。
        加减:
        吐甚,加旋覆花(布包)10克,代赭石15克。
        呕吐物以痰涎清稀为主,加吴茱萸3克,干姜10克。
        备选方剂:反食又方:具有温中健脾,通阳行滞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有寒湿凝滞者。
        2.胃中积热证
        证候: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混浊酸臭之稠液,便秘尿黄,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和胃降浊。
        方药:竹茹汤加减。栀子、竹茹、法半夏各10克,枇杷叶15克,陈皮6克,黄连5克,黄芩12克,甘草4克。水煎服。
        加减: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各12克。
        热甚伤阴,加生地10克,玄参10克,石斛10克。
        呕吐甚,加旋覆花(布包)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
        舌苔浊腻,加白蔻仁3克,藿香10克。
        备选方剂:滋阴清膈饮:具有滋阴清热,和胃降逆之功效,适用于胃热伤阴之反胃。
        3.痰浊阻胃证
        证候: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或稠或稀之痰涎水饮,或吐白沫,眩晕,心下悸。舌苔白滑,脉弦滑,或舌红苔黄浊,脉滑数。
        治法:涤痰化浊,和胃降逆。
        方药:导痰汤加减。法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枳实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藿香10克,苏梗12克,砂仁3克(后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
        痰湿偏寒,加干姜10克,吴茱萸3克。
        痰郁化热,加竹茹10克,黄连5克。
        吐出痰涎清稀,加党参10克,白术10克,益智仁10克。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