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针灸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2-28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加灸。
6.内关、膻中、心俞可强心定悸止痛。灸气海助阳益气,气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气凌心
1.症状和体征: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肿,不能平卧,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2.证候分析:水为阴邪,赖阳气以化之,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于心,故见心悸怔仲不已。饮阻于上,肺失清肃,加之肾不纳气,则见胸闷气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卧。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见目眩。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则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亦为水饮内停之象。
3.治法:振奋阳气,化气行水。以手少阴心经穴、任脉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关元、肾俞、内关、神门、阴陵泉。
(2)配穴:伴胸闷气喘甚而不能平卧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关元0.8±0.2寸,直刺肾俞0.9±0.1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阴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l0秒。其他配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关元、肾俞壮肾阳以行水气,内关、神门宁心定悸,阴陵泉健脾以化水饮。
(六)心阳虚弱
1.症状和体征:心悸,动则为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证候分析:心阳不振,心失温养,故心悸,动则为甚,且胸闷气短头晕。阳气不足,不能达于四肢,充养于肌肤,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象。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以手少阴心经穴、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4.处方
(1)主穴: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2)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阴俞0.6±0.2寸,直刺内关0.8±0.2寸,直刺神门0.3±0.4寸,直刺关元0.8±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公孙0.6±0.2寸,直刺天枢1.0±0.2寸。
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6.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奋阳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参 考 文 献
[1]刘昕,郜峦.王键教授治疗心悸经验介绍.新中医,2003,35(4):10.
[2]王淑丽,姜良铎.健脾养心治心悸——姜良铎教授临床经验采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年02期.
下一篇:针灸治疗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