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7-02-28
        2.1.2加强锐器伤的防范  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徒手清点分离针头、刀片及锐利器械以减少刺伤机会,正确处理各种医疗费物,熟练掌握锐器伤应急处理流程。建立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及上报流程,并定期进行追踪检查。
        2.1.3 正确掌握洗手技术  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洗手指征实施洗手,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在洗手槽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步骤的宣传画给予提醒。
        2.2 化学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2)必须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配剂时浓度要准确,及时加盖,定时开窗通风[3],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挥发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3)清洁剂(润滑剂、多酶、除锈剂)溢出的处理。眼睛:立即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送专科进一步处理。皮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以肥皂和清水洗净。
        2.3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加强设备不定期的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陈旧设备,有利于消除异常噪音。(2)防爆炸。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按程序操作压力灭菌器,细心观察灭菌器室内压力变化。(3)防止烫伤。在仪器的外面设计醒目防烫伤提示标语,并使用防烫手套。(4)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2.4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预防措施:在搬运物品前,应评估物品重量,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量力而行,如有需要可寻求协助。
        2.5规范工作流程  严格执行强制性的工作流程,物流、人流、气流有序,不得逆流。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有专用的用具。
        2.6 优化工作环境  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4]。如有条件尽快购置清洗消毒设备,减少物理、化学等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2.7 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护行为执行率  定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现场督查,定期检查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的执行情况,不仅能及时纠正不安全操作,而且能从思想上对工作人员形成压力,强化他们的意识,使其能自觉地采取防护措施。
        2.8其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上级医院供应室的现状,让工作人员知道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对供应室前景充满信心。(2)丰富业余生活,增强科室凝聚力。(3)保证防护用品的供应。(4)定时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3 结论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从预防入手,采取安全操作,减少职业危害,从而预防和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
参 考 文 献
[1]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何素兰,刘素球,聂平兰.改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2):79-80.
[3]孙雪莹,王华生,徐然.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8-989.
[4]吕素如,林婷婷,吴春晓. 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