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具体使用—林维启教授学术思想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衍军 时间:2017-02-28
        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工作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完成从书本理论到临床能力的转变是每个医生都要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林老师给出的方法是:详细记录,总结有效方剂和治法,制定治疗预案,预案临床更新。这个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实际操作-准确记录-科学分析-提出预案-实践检验-效果评估-修订方案。显然,这是对收集资料-理论分析-证的判断-相应治疗这一过程的具体运用。由于是准备好的方案,所以林老师的用方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方子的稳定性强,加减也有明确的规定性;如柴青汤加减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肢体疼痛等,剂量、药味变化很小,效率很高。对胃病的治疗中,泛酸使用瓦楞子,海螵蛸,呃逆使用丁香、柿蒂、痛甚使用川楝子、元胡等,药味相对固定,剂量也有一定之规。加减也是方案的一部分,是随证加减,不是随意加减。其次是治疗的可重复性。林老师常说:“一个方子,我用有效,你们用也要有效才行。”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此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医疗过程的程序化保证了结果的重复性。程序可以遵循,现象反复出现,经验可以继承。最后由于方案的不断更新,使得治疗不断优化,疗效稳步提高。如林老师经常使用的乌梅僵蚕丸治疗慢性咽炎,甲鱼汤改善体质就是来白银后的方案更新。
        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并成为中医的两大特色,整体观解决了各个治疗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个因素的空间关系。辨证论治解决了医疗活动的流程问题,明确了实施细节的时间关系,操作性大大加强。所以,先有《黄帝内经》,后有《伤寒论》。前者较系统的阐述了包括整体观在内的中医理论体系,后者是辨证论治集中体现。如果说整体观是制度的一部分,辨证论治就是一种操作程序。制度指导程序,程序执行制度。
        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只有很好的完成了这个过程,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上述对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临床运用体会,价值就在于提出了完成这一过程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它提示出:医疗能力不仅是收集记忆的结果,更是系统分析、准确判断,对信息整合,对过程管理的效果体现。
参 考 文 献
[1]印会河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