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设置现状及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爱丽 时间:2017-03-14
    2.强化课程融合。病原生物和免疫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很多学科有关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相关学科很好地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在护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时,课程综合化也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课程教学中注意与一些有关联的,比如基础护理学、传染病学等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既强化了基础性概念,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节约了教学时数,也为后续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强化了学科之间的综合,更有利于护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革新教学方法。学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学各论内容庞杂,枯燥无味,易混淆,不易记忆和掌握;采用“案例式”、“问题式”、“填鸭式”教学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PBL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本课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通过基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直接学习。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在每一章节开始学习前,明确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及难点内容,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并以具体案例为导引。如学习《化脓性细菌》这一章,可提出常见的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有那些?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培养、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有何特点?不同的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何特点?脓汁标本中致病性球菌的分离鉴定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分组讨论,积极探讨疑点、难点,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并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启发、引导并适时点拨,作出总结。
    4.优化课程结构。目前,高职护理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造成涉及内容过深,学科间缺乏沟通,内容上重复或空白。从专业应用的角度考虑,《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三门课都应该开设,但对三门课程中不常见的微生物,寄生虫,可以不讲解,只有精简和删除以后,才能在时间、精力和资源上,保证心理、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才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5.突出护理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与护理专业相联系要渗透到教师的意识中,在授课过程中,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要讲深讲透,甚至补充新知识、增加新内容,让学生对该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并得到理解和强化;而与护理专业关系不紧或相差甚远的知识完全可省略讲或作为课外知识留给学生自学,不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例如,“无菌操作”对于护理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讲解时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树立严格的无菌操作观念,还要让学生了解无菌操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平衡的概念、辨证的概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头脑中才能建立完整的、科学的概念,才能培养他们全新的思维模式,也更有利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创新和继承并存的教学过程。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护生素质教育的深化,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形式的创新也是对传统护理教育改革的促进和推动。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适应新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