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应注重发挥任督经穴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包克义 时间:2017-03-14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任督二脉在经脉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人体防病保健、诊断、治疗疾病发挥的积极作用。例举了任督二脉及其相关穴位在临床病症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任督经脉  穴位  防病  保健  诊断  治疗  重要性
        随着养生、保健、疗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针灸推拿在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然而,我们在运用针灸经络穴位治病防病保健作用的时候,若注重发挥任督二脉及其相关穴位的作用,则更能体现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特点,起到纲举目张,提高疗效的作用,所以临床上许多病的治疗时都须选用任督穴位能取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急重难、慢性顽固难治及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的相关病变更是如此。 
        一、任督二脉在经络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中医针灸治病、防病、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依据,通过针刺或灸法等刺激相关经络体表的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肌体脏腑气血功能来达到治病、防病、保健作用的。而其中,经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从某些角度上,超过了腧穴的作用,不是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吗?《灵枢.经脉篇》就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自有“看病不问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这就概括的阐明了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和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性,在经络系统中,十四经无疑是发挥了主导和不可更替的作用,然而十四经中尤以任督二脉最为重要,因任脉与全身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有“阴脉之海”之称,有担任妊养的含义,主任诸阴;督脉则主导手足六阳经,总督一身阳脉、主气,对全身阳经脉气有主管、统率、督促作用,有“阳脉之海”之称,有总督、总揽之意。当十二经脉气充盈,就会充溢到任督二脉,而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又有“任督通则百脉皆通”之说。故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对十二经脉气充盈,全身气血运行顺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任督二脉是全身经络的纲领,任督二脉一通则一切经脉运行无阻,可以统治百病。在武术、气功练功中也十分强调“打通任督二脉”(周天的运行)。
        二、任督二脉的各自分布及重要功能、穴位
        督脉循形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大椎穴是其集中点)十二经背俞穴有8个在督脉上直接相联(分别是身柱、神道、筋缩、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其余穴位也分别用于所在部位和相邻脏腑器官疾病的治疗。)督脉经气通过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来支配,调节体腔内的脏腑功能,清代医家张志聪在《灵枢集注背俞》中就有“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之说[1],具有解热镇静、镇痛、调节脾胃、聪耳明目、调理肺气、调经止带等作用。反之,脏腑不调的病变也可通过督脉(脊柱)反应变化表现出来,现在研究发现人体许多病(特别是脏腑病变,功能失调紊乱)根源在脊椎中,当脊椎(督脉)平衡失去了,相应脏腑器官疾病也随之出现,这就是“椎体平衡”学说。
        任脉循形于前面正中线,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联系了所有阴经,具有利肺气、理脾胃、利小便,通经活络以及妇产妊方面的生理功能和治疗调节作用。十二经的腹募穴就有六个属于任脉经穴位(分别是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其余穴位也可用于所在部位和相邻脏腑器官疾病的治疗。)脏腑的募穴都在腹部该脏腑附近,是脏腑经络之气“募结集聚”之处, 对治疗、调节相应脏腑病变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任督二脉和现代神经系统的联系
        背俞、腹募穴都在十二经脉经气散布于躯干的“标部”是胸、腹、气街之气所止的地方。 
现代生理学已经证明内脏器官的机能状态可以反射性影响到皮肤及其深部的肌肉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器官,这就是:内脏→皮肤、内脏→肌肉反射理论[2];反过来,皮肤及其深部的肌肉组织的机能状态,也可以反射性地影响到内脏及其相应的器官,这就是:皮肤→内脏,肌肉→内脏反射的理论,如复合性胃溃疡多在第5—8胸椎近处可以触摸到软性异物感;肝炎病人多在第6胸椎棘突上出现过敏点……。以上情形则为既可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