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诱发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与精神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7-03-14
2.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 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 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邱忠霞, 王涤非, 马贺军.抗抑郁及心理干预对老年&型糖尿病抑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6): 456-457.
[2]李娟, 刘伟, 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4): 270-271.
[3]袁瑾.老年高血压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识别和治疗[J].中国使用医药, 2007, 2(12): 19-20.
[4] 陈翠玲,王大华,唐丹.老年人抑郁与相关因素之间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1): 95-98.
[5] Shu-Ling Chen, Hui-Chuan Lin, Sui-Whi Jane. Perceptions of group music therapy among elderly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Taiwan.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09, 17: 190-195.